第4版:院团改革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传承民族艺术 创新文化品牌




 中国文化报 >  2009-12-11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承民族艺术 创新文化品牌
——天津歌舞剧院建院50周年回眸
  高久林
  芭蕾舞剧《精卫》剧照
  民族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
  民族管弦乐组曲《连年有余》
  大型乐舞《异彩流金》剧照
  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剧照
  歌剧《原野》剧照
  歌剧《杨贵妃》剧照

  天津歌舞剧院院长 高久林

  老院长、作曲家:王莘

  王莘(1918年—2007年) 江苏无锡人,1936年参加革命,曾任敌后抗日根据地华北联大音乐教员、晋察冀边区文联干部、群众剧社社长。解放后,历任天津音工团团长、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天津歌舞剧院院长、天津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天津市文联副主席等职。

  歌曲《歌唱祖国》的词曲作者。

  老院长、作曲家:曹火星

  曹火星(1924年—1999年) 河北省平山县人。历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天津市文联副主席,全国音协常务理事,天津音乐家协会主席,天津市舞蹈家协会第一任主席,天津市第十、十一、十二届人大代表,天津市第十一届人大常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文化组组长,天津歌舞剧院院长。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词曲作者。

  人民音乐家施光南

  施光南(1940年—1990年) 祖籍浙江金华,1940年生于重庆。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先后在天津歌舞剧院和中央乐团任作曲。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全国青联副主席。主要作品有歌剧《伤逝》、《屈原》,芭蕾舞剧《白蛇传》,大合唱《神州吟》,钢琴协奏曲《阿里山之鼓》,电影音乐《海上升明月》、《当代人》,歌曲《祝酒歌》、《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和《在希望的田野上》等。

  女高音歌唱家于淑珍

  于淑珍 天津歌舞剧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第五届理事,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于淑珍从事声乐艺术50余年,始终深深地扎根于民族音乐的沃土,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她的声音圆润甜美、亲切感人,演唱质朴素雅、格调清新。由她演绎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音乐教材。此外,她还曾在《洪湖赤卫队》、《江姐》、《宦娘》等多部歌剧中担任主角。

  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

  关牧村 天津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8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199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为天津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关牧村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对音乐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吸取美声唱法之长并将其自然融入民族音乐之中。她的音色醇美、浓情、凝厚,是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艺术家,代表作品有《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

  本版剧照均由姚玉摄

  50个春夏秋冬,50年风雨兼程。天津歌舞剧院以高雅的艺术环境和浓郁的艺术氛围,传承民族艺术,创新文化品牌,培养造就了一大批艺术家,优秀节目不断涌现,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繁荣活跃艺术舞台作出了积极贡献。

  说起天津歌舞剧院的前身,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在卢沟硝烟激起全国人民抗日狂潮的年代。一批热血青年在共产党领导下随八路军东渡黄河,在太行山开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用文艺的形式宣传和鼓舞群众,投入到伟大的抗日救国斗争中去,其中由这批青年于1938年宣布成立的“平山县青年抗日救国会铁血剧社”便是天津歌舞剧院最早的历史根基。1943年,随着根据地的不断扩大和华北局政府的建立,更名为华北群众剧社。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剧社随军进驻天津,在军管会的领导下,编成了5个文艺宣传队,华北群众剧社为第一宣传队。1950年,按照话剧、歌舞两个专业,分别成立了天津群众剧团和天津音乐工作团。1952年两团合并,建立天津人民艺术剧院。1953年话剧、歌舞两团分开,更名为天津人民艺术剧院话剧团和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歌舞团。1959年10月7日正式建立天津人民歌舞剧院。1979年10月更名为天津歌舞剧院。

  建院50年来,天津歌舞剧院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按照“三贴近”原则,在艺术生产、艺术创作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与提高。天津歌舞剧院相继创作和排演了大型民族舞剧《石义砍柴》、《太行红旗》、《孔雀恋歌》、《神灯》、《霓裳泪》、《妈祖》,大型歌剧《义和团》、《南海长城》、《王杰赞歌》、《煤店新工人》、《喜事的烦恼》、《宦娘》、《货郎与小姐》、《费尔玛之光》、《银杏树下的爱情》、《广厦抒情曲》及学习剧目《泪血樱花》、《芳草心》,外国芭蕾舞剧《西班牙女儿》,大歌舞《椰林怒火》、《抗日凯歌》、《战海啸》,音舞诗画《唐宋风韵》,民族管弦乐曲《红花遍地开》、《荫中鸟》、《卖菜》、《孔雀开屏》、《晋调》、《青天歌》、《柳叶青》、《十面埋伏》,弹拨乐合奏《浏阳河》,笛子协奏曲《刘胡兰之歌》,大型交响声乐套曲《长江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一大批优秀剧(节)目,跻身于全国强势大剧院之列。

  50年来,剧院共排演大型剧(节)目70余部,其中大型舞剧12部、大型中国歌剧15部、西洋歌剧4部、中外芭蕾舞剧14部,舞蹈、音乐、综艺作品数以千计,演出数万场。从冀中平原到海河之滨,在剧院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他们多次观看我院的演出。毛泽东主席接见过我院演员;周恩来总理多次观看我院排演的民族舞剧《石义砍柴》、《煤店新工人》,并同演员一起演唱“王杰赞歌”的主题歌;陈毅副总理观看了芭蕾舞剧《西班牙女儿》;邓小平同志观看文艺晚会并同歌唱家于淑珍等握手;江泽民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观看了《会师!中国芭蕾力量》;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观看完音舞诗画《唐宋风韵》后上台接见全体演职员,对该作品给予高度评价并指示:“《唐宋风韵》要成为天津的保留剧目……”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剧院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在天津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的艺术家,有以王莘、曹火星、施光南为代表的一大批创作人才,有以刘管乐、阎海登、殷二文为代表的众多民族器乐演奏家,有以于淑珍、关牧村为代表的许多歌唱家和歌剧表演人才,有以王堃为代表的几代优秀舞蹈艺术人才,有以孙振东、黄群为代表的许多优秀舞台美术设计师。50年中,几代剧院人辛勤耕耘,奉献了美丽的青春,为文艺事业付出了全部心血。

  随着文艺体制改革的进行,1989年剧院确立了以“建设高层次的艺术团体,从事高品位的艺术生产”为目标的发展方向。通过调整布局、优化重组,并对自身发展的管理体制、人才培养、开拓演出市场进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荣获“全国文化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2000年以来,剧院本着思路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艺术创新的指导思想,在管理理念、运行机制、艺术生产、人才培养、开拓海内外演出市场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树立品牌迎合市场,利用资源把握市场,建立扶植、培育机制,找准市场定位,走市场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在发展与繁荣歌舞事业的道路上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实现新的跨越、新的追求。剧院通过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不仅使天津民乐团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同时也成为第一个进入悉尼歌剧院音乐大厅的中国民乐团体。大型乐舞《异彩流金》是剧院采取市场订单、进行商业运作的一次大胆尝试,从自筹资金进行制作到推向舞台巡演,形成了“投入—回报—提高”的良性循环,成为剧院在商业运作方面的一个成功典范。被誉为我国五大芭蕾舞团之一的天津芭蕾舞团,在2002年建团10周年之际拥有了自己的第一部大型原创芭蕾舞剧《精卫》,同时还聘请俄罗斯、美国、法国等国的著名导演排演了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灰姑娘》、《胡桃夹子》等经典芭蕾舞剧。年轻而又充满朝气的天芭不仅在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获奖,更是在2008年春节晚会获得歌舞类节目一等奖。随着天津城市定位的不断提高,2007年底歌剧团恢复建制,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原野》、《杨贵妃》三度进京,令业内人士刮目相看。剧院初步形成了民族音乐走出国门,芭蕾舞团摘金夺银,综合歌舞面向市场,歌剧经典重现津门,四团四品、多面出击,你追我赶、并驾齐驱,优势互补、多元发展、全面开花的良好局面,努力做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演出收入由2000年的130万元连年递增到2008年的600万元。

  品高质优的艺术成果,展现着剧院文艺事业硕果累累;精彩纷呈的艺术精品,昭示着剧院后备人才济济。在人才培养上,作为从事专业工作的管理者深知青年演员(尤其是舞蹈演员)由于自幼学艺而在文化素质上欠缺的瓶颈。为解决这一瓶颈,剧院加大成本投入,搭建平台,采用带薪上学的举措,积极地为年轻演员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学习深造,提高演员文化素质,提升艺术修养。从2000年至今带薪上学演员的比例占全院在职人员的40%,他们分别取得了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学历,学有所成,为剧院注入了新的元素,成为剧院的创作骨干和主要演员。另外,一批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在国际、国内各类比赛中荣获众多奖项。

  作为文化使者,剧院多次出访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美洲在内的50余个国家和地区,圆满完成了国家级演出任务和全国各地的巡回演出。2005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暨欧洲巡演举办的“鸡年中国春节民族音乐会”受到广泛的赞誉,并参加“意大利——中国天津周”的开、闭幕式演出,再续辉煌;2006年6月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举办的“中华情——情聚悉尼”雄姿勃发,是澳大利亚历史上规模最为盛大的民族音乐会之一;2005年9月至11月,大型乐舞《异彩流金》赴日进行了为期两个半月的巡演,共在37个城市演出60余场,所到之处均产生轰动。剧院从最初的一国交流拓展到现在的多国交流,从单一的政府性项目扩展为多元的商业性运作,并以日趋广泛的文化交流带动了友好城市互访,彰显了文化外交的魅力,为宣传和展示天津大都市的形象、让世界了解天津作出了贡献。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经济大环境的骤变,面对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面对国家要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步伐和天津国际化大都市定位,面对文艺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中的诸多新难题,剧院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心,为适应未来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变被人“请出去”为自己“走出去”、“要我演”为“我要演”,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精品创作为龙头、以艺术质量求生存、以服务大众为目的的经营理念,逐步实行产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对剧院资源优势重新整合,实施品牌传播策略,面向市场抓创作,迎合市场出精品,抢占市场创效益,推动剧院科学发展。剧院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建立实行演出项目制和项目聘任制。一方面,剧院不断提高和完善以公益性演出项目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三贴近”和“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方针为突破口,把握社会发展脉搏,唱响时代赞歌。2008年圆满完成了由天津市委、市政府等主办的“爱心传递,携手抗灾”综合歌舞义演专场、劳动者之歌、“放歌奥运,传递梦想”天津市奥运文化广场开幕式、2008达沃斯夏季论坛、“海河情”系列慰问演出、天津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歌舞晚会及新年春节联欢晚会等系列大型文艺演出及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等录像任务,服务于“文化强市”战略。另一方面,剧院积极探索和培育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经营机制。在对演出市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市场需求、观众群体,储备各种规模、表演形式、艺术门类的艺术资源,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关系资源、合作资源,变“坐等”为主动闯市场,变单一接受项目为多方联系、积极争取项目,在体制改革诸如融资多元化、投资多元化、项目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等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剧院以“争创品牌,培育文艺新星,开发文艺市场”为工作重心,以“市场调研,繁荣艺术创作,完善自主经营”的运行模式,采用多种设岗定位、酬劳分级的分配机制,充分调动演员的积极性、能动性及工作效率,努力形成台下积极准备创新表现形式,台上圆满刻画人物形象,以良好的台风彰显艺术独特魅力。培养一支努力拥抱时代、极富活力、全面高效、精诚合作、创新意识、贴近市场、服务大众的文艺表演团队,如“一支难忘的歌——2009关牧村主唱音乐会”南方巡演,所到之处都受到了歌迷的热情追捧,演唱会现场气氛热烈感人。剧院推出了如男声“天籁组合”、萨克斯独奏、电子小提琴重奏、男女声二重唱、女声“彩衣组合”、新民乐“亚非风情”、双二胡重奏等新颖独特、风格迥异、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的节目,既保留中华民族音乐传统,又融入现代最新时尚元素,并采用MIDI伴奏与现场演奏相结合的方式,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成为晚会演出的新亮点。在演出经营方面,对剧院进行品牌宣传和包装推广,多元化融资,引进演出投资商、运营商、宣传商等关系,紧密地与企业结成产业联盟,加强市场合作方对剧院产品的认知,实施以合同形式与各企业联合冠名,开发、培育、完善剧院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的与市场竞争相适应的院团管理模式,使剧院自身建设与品牌经营落到实处,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和谐、平衡发展的文艺生态产业链,最终在品牌艺术多样化、多元化、产业化上实现新的跨越。

  50年的艰难跋涉,50年的风雨沧桑,50年的辉煌成就,50年的壮丽篇章。50年来,剧院在老一辈革命艺术家开创的事业基础上,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再续辉煌。回眸过去,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跨过,坎坎坷坷、弯弯曲曲、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但更多的是宝贵经验的积累、精神财富的积淀和艺术质量的升华。剧院造就了一批享誉国内外的艺术家,创作和演出了无数深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天津歌舞剧院几代人传承下来的一种坚韧不拔、精益求精、奋斗不止、勇往直前、精卫填海的精神与气质,并逐渐形成了天津歌舞剧院人的顽强意志。一句话,精卫精神就是我们的院魂,纵然是烽火连天的抗美援朝一线,纵然是和平年代的地震灾区现场,纵然是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国际舞台,都留下了我们歌舞剧院人激情演绎的身影,正是这种精神书写了歌舞剧院50年波澜壮阔的华彩乐章!

  贝多芬说:“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来。”作为受命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一院之长,此时此刻,我心潮澎湃,深深感到作为天津歌舞剧院人的文化使命和责任!让我们以50周年院庆作为新的起点,继续在党的正确指引和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关怀支持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模式,创新管理思路,增强服务意识,以精卫精神展宏图,以精品意识推剧目、育新人,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艺术、提高文化品位、创新文化品牌做出不懈的努力!

  值此院庆之际,衷心地祝愿天津歌舞剧院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岁月里不断完善,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作品,构筑更加辉煌、灿烂、美好的明天!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