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璐
上月底,武汉知音集团将其旗下漫画刊物《知音漫客》从原来每月3刊改版为每周一刊,成为国内首本全彩色漫画周刊;紧随其后,广州漫友文化于本月初将漫画旬刊《漫画世界》改版为每周一期重新上市。作为漫画作品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国漫画期刊已有16年历史(自1993年国内首本新漫画杂志《画书大王》创刊算起)。十几年里,先后出现了近百种漫画期刊,多数以停刊、休刊或转型收场,仅有少量期刊在总结前人失败的经验教训中顺应了市场和读者需求,渐渐探索出一条可行的经营之路。周刊化,正是颇具开创意义的又一变化。
周刊化的四大利好
漫画期刊周刊化在国外早有先例。1969年,日本集英社的《少年Jump》完成了从双周刊到周刊的变革。改版后的《少年Jump》更名为《周刊少年Jump》,此后一举成长为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标志性漫画刊物。从日本经验可知,漫画期刊周刊化有四大利好:
第一,有利于“拉拢”读者。在信息海量又快速的今天,读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看到优秀漫画”,而是“更快看到优秀漫画”,因此,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漫画期刊更要保证速度。
第二,有利于漫画作者和编辑向职业化转型。我国早期的漫画杂志习惯把编辑的理想和作者的热情当作立刊和发展的基础,但事实证明,这样的运营思路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很难行得通,漫画期刊并非个人作品的汇集地或某个小群体理想的结晶,它必须是针对市场的商品。目前国内漫画期刊的作者和编辑正处在从理想化向职业化的转变中,周刊化举措对此无疑是一个推动:周刊化的漫画期刊,不仅有助于提高漫画作者的生产能力,更可催生出职业化的漫画编辑团队。因为漫画作者必须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地创作出一定数量的作品,这迫使漫画作者的个人创作能力、速度以及与团队的协作配合能力都得到锻炼,与此同时编辑也要加强与作者的协调。
第三,有利于提高广告盈利,降低运营成本。在期刊经营策略中,广告销售收入一直是大多数期刊盈利的核心部分,过去由于市场化不足等原因,国内不少动漫期刊忽略了这一块的发展,现在,随着动漫期刊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广告经营意识也日渐增强,周刊化的漫画期刊可借助逐步提升的市场占有率扩展广告业务,从而降低杂志的运营成本。
第四,有利于形成“以刊带书”的良好局面。在日本,漫画期刊本身的盈利并不突出,但经过期刊市场检验后出版的漫画单行本,大都能获得良好收益,并能保证产业链其他环节得以顺利延续。反观国内,尽管漫画作品先连载后单行本的模式也已初步成型,但时常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月刊类的动漫期刊无论从稿件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漫画单行本市场的需求。解决这一困境的最佳途径就是周刊化。周刊化之后,一部作品每月连载量近100页,每两个月甚至一个月就能推出一本单行本,这无疑会大大丰富单行本漫画书市场。
周刊化更须培养特色品牌
周刊化后的漫画期刊,更须在发掘中国特色的原创精品上下功夫。用中国传统文化素材抓住读者,用最亲切通俗的表现方式吸引读者,始终是原创漫画期刊生存发展的根本。此前,主打中国功夫的《乌龙院》、以玉兔寻找嫦娥为主线的《兔子帮》以及宣扬中国美食的《泡面超人》等作品,都以中国式的幽默搞笑得到了读者的喜爱,逐渐走红。
不过,漫画形象若止步于走红,忽略进一步的传播和后续开发,最后结果只能是消亡。以《漫画世界》连载了5年的“乌龙院”系列为例,《乌龙院》系列漫画图书有近200种,总销量超过3000万册,随着被拍成电视动画片,相关衍生产品在市场上的人气也急速上升,逐渐形成了“乌龙院”动漫品牌。
纵观美日等动漫产业链较为完善的国家,很多影视动画作品的成功都离不开漫画连载期间的积累。目前我国漫画的基础性地位还没有完全凸显,原创漫画很少能获得改编成影视动漫作品的机会。漫画期刊周刊化,在以更快的速度呈现更多更好作品的同时,或可以有效推进漫画作品及形象的宣传、后续开发以及进行影视动画改编,为动漫产业链的逐步完善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