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京杭大运河夜景获国际大奖
澳门历史城区摄影图片展举办
嘉兴投资2亿元建马家浜遗址公园
两岸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举行
上海世博会在台推介
江苏一老人50年画出数千京剧脸谱
杭州:拍卖公司入驻名人故居
关注民生 共创和谐




 中国文化报 >  2009-12-18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上海市静安区着力推进文物保护工作
  马勒住宅全景
  静安区表彰优秀社区文保人员
  静安文物工作者为陕西北路文化景观线挂牌
  静安区领导向静安名人名居文化游志愿者服务队授旗

  张爱华

  静安区是上海市中心城区,占地面积7.62平方公里,因有近1760年悠久历史的静安古寺而得名。近年来,在静安区委、区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区文化局在文物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今年12月,静安区还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区)。

  特色建筑承载丰厚底蕴

  静安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地,拥有马勒住宅、嘉道理住宅、枕流公寓等274万平方米的历史建筑,其中花园住宅36.7万平方米,新式里弄99.4万平方米,旧式公寓17.4万平方米,石库门里弄95.4万平方米,旧工房7.1万平方米,另有公共建筑18.1万平方米。全区新里、花园洋房、旧式公寓均占全市的1/4至1/5,在上海市各区县排名中新里居第一位,公寓与花园洋房均居第二位。

  为了保护好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静安区在保护性建筑的修缮以及旧区改造中,充分发挥文化元素的主导作用。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马勒别墅,通过特色酒店的独到设计,将海派文化融入其中;张爱玲旧居所在的常德公寓,通过外立面修复,还原其历史风貌;在静安寺广场改建中,取南宋“静安八景”之一的涌泉为设计灵感,彰显悠长的历史文脉;静安别墅保护性修缮工程经过专家、学者的反复研讨论证,保留了上海原汁原味的老弄堂风情。

  为做好旧区改造,静安区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旧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按照“成片保护、建筑空间整体保护”和“保留与保护性改造并举”的原则,对南部历史文化风貌区启动保护性修缮,科学保护、保留原有近代里弄建筑的风貌特色。今年,根据上海市领导关于“静安区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区自身优势,率先在全市探索旧城改造中优秀历史建筑保留保护工作新途径”的指示,静安区在旧城改造中突破以往大拆大建的单一模式,从“拆、改、留、建”多方面入手,为上海市旧区改造探索出一条新路。

  人文体验拓展教育空间

  为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静安区毛泽东旧居、刘长胜故居、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中共二大会址等红色纪念场馆联合起来,举办红色经典小故事大赛,吸引广大中小学生讲故事、学先贤。通过开展“到毛主席旧居过端午”、清明时节祭伟人、“百米书法长卷颂长征”、陕西北路名人名居文化游以及迎世博倒计时“红色记忆新体验”等多次文化活动,使青少年在参与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可以说,静安的文化遗产资源已经成为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成为青少年了解区域文化生动的“乡土教材”。

  修缮景观迎世博盛会

  为迎接广大世博游客,静安区在已有的“四明邨——文化名人邨”、“枕流公寓——文化名人楼”、新闸路、陕西北路文化名人景观线基础上,将文物保护工作与迎世博相结合,投入654.14万元启动了“迎世博·静安城市文化印记”项目。通过对文物保护单位、近代优秀历史建筑集聚的陕西北路以及张园区域的保护性修缮,将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与世博城市生活展示结合起来。同时,将开辟一条契合世博会环保主题的“静安文化之旅自由行”线路,向参观陕西北路文化休闲街、映像张园、静安红色之旅纪念馆的市民提供自行车借用服务,宣扬环保理念,参与世博、奉献世博、共享世博。

  此外,静安区还投入219.9万元建设数字博物馆——“静安网上博物馆”,通过网络平台整合区域文史资源,以静安积淀了百年的海派文化来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更形象、直观地了解上海的历史。

  远景规划见前瞻思考

  目前,静安区拥有历史文化风貌区3处,分别为南京西路历史风貌保护区、愚园路历史风貌保护区(静安区段)、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静安区段),文物建筑及历史建筑分布面广量大。区政府在制定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以高度尊重历史资源和严格保护历史遗产为出发点,按照“一轴两翼,南留北改”的城区布局建设方针,对区内历史建筑进行全面的梳理和筛选,划分了南、东、中、西四大风貌保护组群和19个保护街坊、29个保护片区以及20个保护点,合计保护建筑总量约153万平方米,占全区现有历史建筑总量55%以上。

  在完成前两年《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的基础上,静安区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共淞浦特委办公地旧址与1920年毛泽东寓所两个保护性修缮项目,以完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资源。此外,区委确立“静安博物馆可行性研究”课题,论证区域文化功能的提升以及地标性文化设施的打造;选取42号街坊张家花园为研究对象,在摸清居民意愿的基础上,加紧开展历史文化风貌区内里弄民居保护与更新的对策性研究。可以说,历史为静安留下的名人名居、保护建筑、革命遗址等资源已被作为文化亮点通盘考虑,并融入前瞻性发展规划的设计中。

  政府主导促文化认同

  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近年来,静安区政府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履行职责,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推进文物保护管理,促进区域文化认同。

  区委八届八次会议明确提出“着力建设文化特色区,不断增强区域发展软实力”。区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着力打造经典雅致的人文环境”。随着国际静安建设的逐步推进,“深度开发人文资源,展现区域人文特色”已形成共识。

  同时,根据国家文物局、市文管委的统一部署,静安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于2007年底正式启动。之后,“静安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区财政设立专项经费保障。

  截至今年10月,累计完成实地调查登记文物点296处,其中复查206处,新发现90处,完成验收296处。在新发现的文物普查点中比较有影响的有民国早期外交家王正廷,早期著名电影演员胡蝶,实业家、中华书局董事吴镜渊,著名音乐家黎锦晖、聂耳,南社发起人之一胡朴安等名人旧居。正是因为秉承认真踏实的作风,静安区已被市文管委定为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验收试点区。

  在文史研发的过程中,静安区始终把公益性放在首位,倡导文化资源的社会共享。为让市民了解静安的历史,静安区在《静安时报》特辟《文博钩沉》专栏,专题介绍静安的文化遗产。先后出版《寻踪觅影·静安红色之旅撷英》和《幽景胜迹·静安名人名宅撷英》等图书,介绍静安区域内革命旧(遗)址和名人名居。编辑出版《繁华深处的老房子——上海静安历史文化风貌区》摄影画册,呈现静安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在征集革命文物的过程中,与《新闻晚报》先后成功策划“地下党新档解密”以及“上海同忆解放这一天”等专题深度报道,与读者互动,引发关注,激发更大参与热情。编辑出版中英文对照的《静安区人文地图》,推出《漫步静安》口袋书,为广大世博游客走进静安、了解静安提供便利。大量的史料信息在收集整理的同时又全方位运用、大面积传播,对提高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形成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