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岁末到来,图书市场更加令人眼花缭乱。君不见,各大书店各种以“贺岁”“献礼”“盘点”为名的图书接踵而至,各类所谓的畅销书令人目不暇接。作为一个从事出版行业的策划人,笔者熟悉一些出版规则,面对这些华而不实的产品,深感痛心:图书这种重要的文化产品何以被肢解成易碎品?
在笔者看来,当包装化妆品和食品的华丽手段用于图书出版时,所谓的“文坛”早已失去应有的庄严,所谓“书香”早已没有昔日的厚重,所谓“作家”早已成为玩文字游戏的“大师”。
包装炒作 此起彼伏
一部图书尚未“杀青”,网上便盛传此作的“佳话”,一会儿称作者构思如何巧妙,一会儿又说作者语言多么精美。总之,溢美之词绵延不绝于论坛社区、博客空间,甚至有知名学者或评论家站出来,一本正经、浓墨重彩地“极力推介”。
五花八门的研讨会一波接着一波,一浪高过一浪。如果作者是女性,常会被冠以“知名美女作家”名号。更有令人瞠目者:策划机构将未杀青的图书后事均已“料理”完毕,就等图书付梓后,戴上“知名大奖”帽子或“最畅销图书”桂冠。眼下,这种情况已经成了书坛的一道别样风景,催生了一批可笑的炒作艺术。在各种八卦和噱头中,形式远胜内容的出版物,冲击着读者无奈的眼球。
难道他们不在乎包装费用吗?炒作的成本费用当然要转嫁给购书者。一些图书出炉后,策划者又在营销渠道上大费心思,将图书以很低的价格出售给图书销售网站和销售商。后者自然要为其进行新一轮包装,将卖点扩大化,在排行榜上为其大做文章。
跟风迭起 鱼目混珠
跟风之俗,从影视圈到出版圈,无不盛行。流行和火爆的符号总是被用来进行挖掘,且不顾其含金量和信息价值。金融危机影响下,创业成热门话题,一系列“创业指南”层出不穷、翻来覆去。人物传记、创业案例在图书市场风靡一时;企业管理、商战小说备受追捧,于是产生了一大批“百度王”“谷歌王”。这些人以一个搜索引擎,便可以忽悠众多读者,也自称“知名作家”云云。在笔者经手的书稿中,此类作者数不胜数。
另外,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大量CV专家(ctrl+c、ctrl+v)“编著”的图书流入市场。以笔者经历所见,所谓“编著”,只不过是将他人之成果进行重新排列、简单组合而已。这不得不让人思考:在眼球经济和市场驱动的冲击下,我们的道德底线还要退到哪里?我们的文化责任还能不能坚守?君不见,竟有大批刚走出校园的“80后”“知名作家团队”,出版作品一二,便大言不惭地无所不谈、无所不说,俨然已升级为“专家”,趁着小小名气,一些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图书便在一夜之间被生产出来。
更可笑者,一些未曾出书的人蠢蠢欲动,以极其不高明的手段抄袭拼凑。浮躁的心态犹如当下的流感病毒,在人群之中蔓延。
功利至上 人文何在
相关调查显示,图书货架上最多的图书无外乎生活健康类和职场竞技类。就连小说等文学作品,也以官场、职场类最火。相比之下,那些给人理性、思辨的艺术、哲学、文化类人文读本已经很难登上畅销榜。
在一些坚守者无奈的叹息中,众多纯文学的作品被迫下架。有激进者说,文学是个屁。实用主义横行的时代,文学的边缘化已成事实。至少,那些真正的经典已经被冷落。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心灵之学”为“利益之学”让路。所谓畅销,所谓震撼,所谓冲击,只不过是某些现代教育商、传媒商、学术商等制造的掘金神话。笔者不禁质问:这种以市场为第一目的的“生产链”究竟打造了多少精品?海量信息时代为图书出版创造了温床。看着很多草根作者一夜成名,诸多观者早已坐卧不宁,期待成为下一个红人……习惯性地浏览各种读书网站,畅销榜依旧杂乱无章。
面对当下的图书出版乱象,笔者担心,这些漩涡中的人,何时能从误区中走出,回归阅读的本真?
陈 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