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戏曲与动漫 如何牵手




 中国文化报 >  2009-12-18
放大 缩小 默认
戏曲与动漫 如何牵手
  戏曲动画片《凤台关》
  戏曲动画片《双下山》
  戏曲动画片《十五贯》
  戏曲动画片《红娘》
  戏曲动画片《红娘》

  现状扫描:从原创动画工程到戏曲动漫创意园

  在众多的动漫作品中,戏曲动画并不算抢眼,但这种充满中国传统韵味的作品无疑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湖南京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戏曲动画《凤台关》进入“文化部原创动漫扶持计划(2008)”名单;中国戏曲学院的《双下山》、北京电影学院的《牡丹亭》、中国美术学院的《十字坡打店》等作品在近年来的国内外动画大赛中屡屡获奖。

  “我们正在用传统戏曲讲述中国的经典故事。3年多来,我们推出了50多部戏曲动画,涉及17个剧种。”湖南省京剧团副团长、湖南京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建凤说,她的团队和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承担着抢救濒危戏曲文化和制作原创动漫的双重重任。“十一”前夕,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系列作品、此前多次获奖的《凤台关》等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动画展播作品。记者与李建凤通电话时,她正在为制作戏曲动画光盘而忙碌着。

  “文化部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政策、资金和学术上给了我们很大支持。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始研发戏曲动画,在他们的指导下,2007年启动的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第一部共100集,包括京剧、昆曲、黄梅戏等常见剧种,也选取了耍孩儿、碗碗腔等珍稀剧种中的代表剧目,共涵盖54个剧种,其中的32个剧种系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文化部产业司动漫处的成立为我们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多便利。”李建凤说。如今,在动漫界和艺术界相关专家的努力下,晋剧《凤台关》,京剧《徐策跑城》、《三岔口》,花鼓戏《打铜锣》、《补锅》等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获得相关专家好评。

  作为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也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尝试和探索。该校于2006年9月成立了新媒体艺术系,逐步建立起一支从事戏曲动画制作的团队。据中国戏曲学院新媒体艺术系主任于少非介绍,该校在2006年开始做戏曲创作剧目的修补论证工作,经过专家论证,学校梳理出260部适合改编成动画的剧目。在教学实践中,他们又整理出50多部常见的戏曲剧目。他们创作的《夜奔》、《双下山》在国内外获得多个奖项。其中,根据京剧改编的《双下山》获第五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美猴奖“最佳动画形象设计”与“导演新人奖”、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大学生动画节“最佳网络动画奖”、2009美国红树枝(Red Stick 2009)最佳实验动画/视觉音乐奖。该校的戏曲动画项目得到北京市教委等相关部门的扶持,规划在北京市丰台区打造以戏曲学院资源为主的戏曲动漫创意园,并创建戏曲动漫创意产业研发制作中心。

  另一所较早从事戏曲动画创作的艺术院校是中国美术学院动画学院。在今年10月份举办的中国(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上,中国美术学院的参展作品有一半是戏曲动画片。其中,《十字坡打店》在艺术周期间举办的国际动漫大赛上获特别荣誉奖。另外,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的《牡丹亭》、青岛农业大学的《西厢记》等院校的作品在业界也有一定影响。院团方面,浙江京剧团的《孔雀翎》、《果果的绿野仙踪》相继获得了文化部门的相关政策扶持,广东粤剧“非遗”传承人、粤剧名家红线女在着手创作粤剧动画。

  “总体上看,目前的戏曲动画多为短片,没有形成中国动画业的主流态势,电视台播放的动画片也很少涉及戏曲题材。从创作队伍上看,以少数院团和院校创作为主,并未形成规模。”中国动画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一级编剧欧阳逸冰说。

  传播对策:从娃娃抓起,向更广受众延伸

  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最初启动时的重点推广对象是青少年。李建凤的团队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弘扬戏曲艺术、对青少年进行普及教育。她的团队在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中间进行调研,广泛听取孩子们的意见。长沙楚怡实验小学等学校的孩子们就加入到了戏曲动画的创作中,动手设计他们心目中的动画形象。戏曲动画《补锅》中兰英的形象设计,就是从一名小学生绘制的图画中得到了启发。

  2008年,10万张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DVD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选送到湖南校园和农村。今年6月,戏曲动画DVD又被送入北京农民工子弟学校。央视少儿频道于今年“六一”期间播放了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相关作品,首播后,深受青少年儿童的喜爱,7月6日至8月7日,又在央视重播。最近,中国教育电视台也开始陆续播放戏曲动画作品。在获得青少年观众认可后,戏曲动画也开始制作更多面向其他受众的作品,开展相关项目的开发。

  据了解,湖南京鹰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很多戏曲动画已经进入手机动漫及网络市场,以独特的方式满足更多观众对戏曲文化的需求。像《凤台关》通过互联网和手机进行传播,颇受年轻人喜爱,也受到中老年戏迷的青睐。在满足国内观众的同时,他们也尝试做一些中长篇作品,以动漫形式向海外的观众推广中国戏曲。文化部已将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京剧《三岔口》、花鼓戏《刘海砍樵》等作品选为2009年对外文化交流礼品,将派送至250多个驻外使领馆。

  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电视对戏曲动画的播放在时间上并没有形成连续性,一些少儿频道和卡通频道偶尔播出,专业的戏曲频道对其很少问津,这说明戏曲动画在成人市场的推广上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而传统艺术和现代动画结合得比较成功的案例是央视的《快乐驿站》,该栏目以动画呈现相声和评书等内容。对此,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研究所所长傅谨表示,它的成功对于戏曲动画是一个很好的启示。目前我们有不少好的戏曲动画,但遗憾的是没能借助一些媒体在更大程度上进行传播。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认为,目前中国戏曲动漫之所以主要针对青少年,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所致,还没有形成像发达国家那样成熟的、广泛的受众群。在美日动画的影响下,很多中国成人的动漫情结和口味已经相对固定,我们也在努力培养自己的成人受众群,如戏曲动画《牡丹亭》、《西厢记》主要还是面向成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钮镖认为,戏曲动画以灵动的画面向观众传播戏曲文化知识,除了可以抓住青少年观众外,也可能吸引老戏迷,“不要忘了,老年人也很有童趣。对于戏曲动画来说,现在国家扶持,市场开放,有了好的土壤,先从适合少年儿童的剧目开始,然后也可以再做成年人爱看的,这样可以逐渐扩大观众层面。”

  在受众问题上,欧阳逸冰分析:“外部动作丰富的戏曲剧目更容易改编成动画作品,如《十字坡》、《三岔口》等武戏,《七品芝麻官》等喜剧剧目本身具备夸张元素,也适合做成动漫。而唱功戏,如《贵妃醉酒》,唱腔、造型很美,但由于节奏较慢,改编难度较大,不适合面向一般大众,适合供专业戏迷欣赏。”

  创作之路:社会效益为先,回报需要坚守

  当前,很多专家对戏曲动画的前景非常看好,认为在新的市场条件下,传统戏曲与现代动漫的互动必将为中国文化产业开辟一个新的空间,这是商家不能忽略的商机。但也有专家指出,以短片为主的戏曲动画还很难形成产业,戏曲动画的市场价值和现实需要还有一定差距,戏曲动画的产业回报不可能立竿见影,在产业发展前景上有一定的风险。孙立军表示,由于戏曲动画具有传承优秀文化的功能,完全通过市场调节不太现实,因此,文化部门对其进行扶持还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湖南京鹰的戏曲动画获得市场认可之后开始遭遇盗版、网络侵权等问题。

  谈到3年来戏曲动画创作的收获,李建凤坦承经济效益还不明显。项目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院团、公司其他项目创收,还有一部分是政府资金补贴。通过戏曲动画工程项目,公司获得良好的信誉,因此有一些企业开始与他们进行合作。除了政府部门的扶持,她希望得到更多的社会资金的投入和支持。傅谨指出,一些艺术院校的创作团队在戏曲动画方面有了一些成果,但不少对此有投资计划的企业往往采取观望的态度。中国戏曲学院不缺戏曲资源和戏曲知识,缺乏的是产业运作和开发的经验,但目前产、学、研的结合情况还不太理想。孙立军说,动漫是一个长投入、见长效的产业。早期的《哪吒闹海》、《大闹天宫》等动画影片不但社会效益得到体现,现在还在产生经济效益,优秀的戏曲动画也应该以此为目标。

  目前的戏曲动画作品,多是在原来曲目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缩减、提炼或再创造。戏曲动画和戏曲剧目的关系比较紧密,欧阳逸冰将其形容为“照猫画虎”的关系。尽管很多戏曲剧目剧情较长,但据此改编的戏曲动画仍以短片为主,时间长度多在10到20分钟。孙立军说,他们和微软合作成立了一个实验室,其中有一些戏曲动画作品,也多是一些试验性的短片,复杂剧情的长段还没有做。

  专家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戏曲动画的制作难度远大于普通动漫作品。戏曲动画和普通动画有较大不同,它们必须保留戏曲的特征,如脸谱、造型、唱腔、音乐等元素都要得到呈现,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戏曲动画或戏曲动漫。“搞戏曲动画的创作队伍应该是通才——既要熟悉戏曲艺术,又能驾驭动画技术和规律的人才队伍,懂戏曲音乐、戏曲表演、戏曲美术,才能用动画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欧阳逸冰表示,“动画领域在摸索、创造和实践中正逐步组建这样的专业队伍。但动画院系组建时间较短,还没有建立专门针对戏曲动画的培养体系。”他认为,以《凤台关》为代表的戏曲动画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其独具魅力的人物造型,对戏曲等文化矿藏的挖掘需要深厚的功底,其加工和整理包含艰苦的劳动。

  欧阳逸冰建议,戏曲动画创作时,应特别注意把握戏曲的特征,据此采取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双下山》采用宣纸水墨画形式表现,《牡丹亭》采用华丽的色彩进行表现。同为戏曲动画,其表现形式需要灵活多变。总之,创作难度决定创作周期,戏曲动漫的创作更需要长期坚守。

  争鸣探讨:戏曲可以被“动画”,但不能肤浅化

  在戏曲动画的普及过程中,京剧是被改编得最多的剧种,而国家京剧院拥有丰富的戏曲资源,自然也成为了戏曲动画的资源库。但对于戏曲动画项目的开发,国家京剧院相关负责人持谨慎态度。

  国家京剧院院长吴江说,动画是形式,戏曲是内容,把动漫艺术做成产业的时候,令人担心的是戏曲动画可能因为利益驱动而降低艺术价值。当一种动画新形式出现的时候,很多人都瞄准市场,如果一拥而上很有可能导致大量粗制滥造的作品出现,“如果简单地将戏曲和动漫进行嫁接,忽视戏曲的内涵,嫁接出来的作品充其量是模仿,难以称得上是原创动漫。”

  采访中,动漫界相关人士也提出这样的问题,将戏曲舞台画面虚拟化之后,戏迷能不能接受?将戏曲拖沓的唱腔配以动画,青少年能不能接受?戏曲动画的目的之一是向年轻人普及和传承戏曲文化,但经过改编的戏曲动画能不能做到原汁原味?

  对于这种担心,欧阳逸冰给出的回答是:“动画创作者应该以严肃的态度进行戏曲动画改编,不能脱离戏曲的表演特征。”傅谨说:“我不担心一拥而上,反而担心‘拥而不上’。动画可能会削弱戏曲的视觉元素,但无论如何,动画可以丰富戏曲的传播渠道。动画毕竟不能代替戏曲,让年轻人从传统文化中抽取很有魅力的民族元素创作出色的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对此,我们要给予一定的宽容。”在他看来,较为热门的文化产业对本地文化资源的拓展和利用还远远不够。

  尽管自己对戏曲动画态度谨慎,但吴江并不反对一些机构进行戏曲动画的尝试和探索。“戏曲动画是一个很好的创意,京剧本身的形态和动画有着天然的联系——二者都是动态艺术。京剧的程式化、虚拟性使用了夸张、象征手法,这也是动画的美学特征。”从历史上看,包括戏曲在内的中国文化从来都不排斥其他文化,也不会排斥动画在内的新媒体。于少非说,戏曲动画应该是戏曲艺术的新的类型,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动漫是戏曲的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就像当初戏曲把电影和电视当做媒介一样。戏曲的传播就是走大众路线。他甚至预测,未来很可能出现专门为动画而写的戏曲剧本,即根据动画形式专门创作戏曲。

  采访手记

  采访中,无论是戏曲界还是动画界人士,都对中国早期经典动画作品表达了高度敬意。《大闹天宫》、《哪吒传奇》等动画片虽然没有把戏曲拍成剧目,但它们成功吸取了戏曲元素,将戏曲程式和行当呈现出来。动画和戏曲的有机融合,仍需要向动画界前辈的经典作品取经。

  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戏曲动画的良好发展环境已经具备:一方面,国家正在全力保护和抢救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政府部门正在大力扶持动漫等创意产业。由于戏曲动画事业处于起步阶段,对相关创作机构和作品的统计管理工作还不完善。记者发现,目前为数不多的戏曲动画创作机构多各自为战,其间的交流与合作并不多。提到同行的作品,很多被访者往往回答“不知道,没有听说过”。记者的感受是,戏曲动画创作机构之间应进行更多交流,沟通信息、相互促进,以便让戏曲动画尽快步入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

  本报记者 马子雷 实习生 胡子轩

  在戏曲专家眼中,戏曲动画是中国原创动漫的富矿;在动漫界人士看来,戏曲动画是弘扬戏曲文化的途径之一。戏曲动画不仅是艺术形式的一次创新,也带来传统戏曲和现代动漫的双赢。那么,目前有哪些机构和个人在从事戏曲动画创作?其作品数量、生存现状和接受程度如何?戏曲界和动漫界专家对其有何解读和建议?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一些创作团队负责人进行了采访。

  寄语戏曲动画

  如果动画艺术家能够对戏曲艺术怀有一颗敬畏的心,戏曲艺术家能够对动画艺术怀有一颗宽容的心,那么,由他们组成的创作队伍就能取得令人惊喜的成绩。

  ——中国动画协会常务副会长、国家一级编剧欧阳逸冰

  我一直梦想能有一个这样的团队:既有戏曲艺术家的思维和审美情趣,又有动画家的幽默和表现力,这是我们团队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戏曲动画的顶尖精品。

  ——中国戏曲学院新媒体艺术系主任于少非

  在法兰克福书展上,我们将京剧带给各国观众。从另一意义上说,京剧就是书,是可以唱的书,可以跳舞的书,可以用生动人物形象讲故事的大书,其文化内涵足可以成为各种新媒体,包括动画汲取营养的宝库。

  ——国家京剧院院长吴江

  做戏曲动画,一旦接手,就再也舍不得放下。和原来从事的戏曲事业一样,已经把戏曲动画看得和生命一样重要,戏曲动画就是自己的孩子。

  ——湖南京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建凤

  在动漫世界里,我们不仅要关注神话传说,也要关注我们的戏曲经典,让不同的艺术元素丰富动漫的内容。戏曲动画产业要有未来,必须耐得住寂寞!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

  只要形式是美的,不是丑化的,观众就爱看,不会反感。戏曲动画在改编戏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想到让它“美”,这样才有“回头客”。将来,中国的戏曲动画也会有很多“粉丝”。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钮镖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