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凤兰
今年“贺岁片”在经过近一年紧锣密鼓的准备后,终于拉开了大幕。自《熊猫大侠》打响“贺岁”头炮之后,50多部国产电影相继跟上,为期4个月的“贺岁档”五彩缤纷,好戏连台,为节日平添了几分喜庆。据业界估算,今年的“贺岁档”平均1.8天就有一部新片上映,其频率和密度可谓空前。
然而,在这档“长贺岁、超激战”的电影庙会中,数十部“国货”俨然成了今年网络流行语的“餐具”(惨剧)。其内容浮华空洞,故事漏洞百出,情节跟风雷同。看《火星没事》能让人想起《长江七号》;《熊猫大侠》电影风格和人物设计明显山寨了《十全九美》;《追影》和《大内密探零零狗》则是各类电影情节山寨版的大杂烩;《三枪》的上映更是招致骂声一片,而打着“咆哮上市”口号的《刺陵》除耍酷之外,看不出精彩之处。无怪乎一位观众看了今年的贺岁档电影后打趣地说:“我看的不是电影,是空虚。”相形之下,只有《十月围城》坚持了一种电影理想和对电影叙事智慧的追求。
早在去年2月,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举办的某个国产电影论坛上,一位专家曾这样预言:“别让‘贺岁档’成为‘弱智档’。 ”遗憾的是,时隔仅10个月,预言几乎成了现实。
某电影机构曾对国内电影市场进行一项调查显示,国内观影人群中64%都是有知识、有修养的年轻观众,且观赏水平不断提高,择片标准日趋理性。国内两大专业电影网站时光网和豆瓣网里也潜伏着一大批草根影评人,这批精英观众正密切注视着中国电影的风吹草动。而“贺岁片”导演们显然低估了电影观众的智商,全然未能读懂观众对电影美学的期待和对电影人文精神的追求。他们尽管频繁出招,但是抛出的多是一些晦涩难懂的“天书电影”和故事支离破碎的“智障电影”,唯独缺失了“挑战”观众感官、情感和智力的有文化、有内涵、有品质的电影。
这档贺岁战不能说没有亮点,但也暴露了存在的问题。比如,电影的人文价值正在丧失,跟风之作不断催生,影片票房和口碑倒挂现象严重。“不会讲故事”成为中国影业的隐患。
档期并非万能,品质才是王道。电影导演们与其在档期上相互较劲和“厮杀”,不如在影片质量上狠下功夫。一位草根影评的话可视为经典:“贺岁档期”绝非电影人的救命稻草,只要影片水准够高、质量过硬,一年365天,天天都是好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