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时评
  标题导航
京剧《金锁记》的审美价值与思考
寺院的商业化是有底线的
《金锁记》离京剧有多远
《九斤姑娘》小戏变大戏
戏曲革新:形式与内容的时代悖论




 中国文化报 >  2010-01-06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戏曲革新:形式与内容的时代悖论

  戏曲的革新,从来就不是一个问题,古今中外对于艺术(戏剧)是否需要革新,在理论上从来都没有什么真正的交锋,但是在实际上却形成旷日持久的论争。

  传统与创新的背离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艺术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李渔一直强调“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有远见卓识的学问家、艺术家都不循规蹈矩,而力图创新自成一体。所有的创新与革新都涉及到一个艺术的传统问题。戏剧是集体仪式的具体体现,其中,传统成为拒绝改革的最顽固、最堂皇的借口与阻力,但传统其实也是随时代而变化的。

  中国古代有悠久的历史与传统,但自五四运动以降,一个新的传统已经形成,上个世纪后半期其实也有新的审美原则和美学传统在形成。只是在实际的艺术创作与实践中,被许多人目为传统的那些美学原则与实际上的美学探索,形成一种事实上的传统与创新相冲突的局面,这也是中国当代戏剧困境的重要原因。新一代的中国戏剧艺术家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有一大批有传统有时代内容的戏剧作品出现。时代变化了,观众的审美取向也随之变化,观众对戏剧表现的内容也有了新的要求。现代戏也应运而生,只是今天现代戏依然没有表现出它应有的景象和风采,戏曲还是无可奈何地陷入困境。主要原因是新的时代要求艺术表现现代人文价值观,而戏曲的传统形式不适合表达这种现代的观念,在内容与形式之间形成剧烈的冲突。在剧烈的艺术变革中,传统与创新似乎成为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

  内容与形式背离的艺术困境

  戏曲改革的实例很多,成功者寥寥无几,即使在评论界似乎得到一些赞扬,但在观众群中却反响平平。这种现象一方面有批评界的失语;另一方面是学界的理论层面对这种内容与形式的背离没有一种清醒自觉的认识和重视。当然由于体制的原因,很多新编戏剧都是只为评奖或者某种功利需要,并不考虑市场和观众,也不考虑艺术本身的规律和革新的要求,这也使戏曲的改革远远落后于时代。

  内容与形式的背离和传统紧密相关。人们在一种固定的审美模式熏陶下,形成对某种审美取向的特别爱好,而这种特别爱好往往变化缓慢,创作人员的观念变革往往跟不上观众的审美变化,所以造成今天戏剧观众日渐减少的困境,这一方面与新媒体、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冲击有关,更重要的是今天中国戏曲的发展跟不上观众审美变化的步伐。观众要求戏剧表现当下,而中国戏曲的艺术形式却不太适合对当下观念和情感的表达。当代戏剧现代题材极容易遭人诟病,并且也鲜有成功的案例,其主要原因是现有的或者传统的戏曲表现方式不适合现代题材或者现代观念的传达和呈现。所以,很多人在改编现代题材的作品时往往将时间放在古代的假定情景下以求得形式与内容的和谐与统一。王仁杰根据尤凤伟现代题材小说改编的古装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就是把时间从现代改往古代,算比较成功的改编。《董生与李氏》讲述的是一个在现代看来再平常不过的故事,其观念、其精神、其价值取向早在“五四”时期就已经成为深入人心的东西。这个戏如果放在现代时间背景下去表现,肯定会遭人诟病,因为它想表达的各种冲突在观念上、在实际上都已经不存在,所有的矛盾与冲突在现代人看来都是荒唐而可笑的,既然构不成冲突,作为传统的喜剧表现形式而言,它的演绎只会以失败终结。而戏剧情景一旦被假定为中国古代某个落后的乡村,一切的冲突与矛盾便顺理成章,所有的发展与演绎便具有了充分的戏剧性。在这里,形式成为观念还有内容的主要制约性力量。而一旦形式极大限定了艺术的题材、表现、传达,不适合表现当下的故事和观念的时候,这种艺术形式便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

  时代革新下的戏曲发展

  中国戏曲的改革很早拉开了序幕,其实古代戏曲的发展从来没有间断过革新与变革,但从来没有遇到过今天这样的艰难处境。自元代以降,像王骥德所说“声腔每三十年一变”的现象不胜枚数,可是,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戏剧改良至今已逾百年,虽然戏曲的形态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还是没有能走出困境,这里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有艺术发展内部的原因。传统与革新在文化自觉的情景下形成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而且从来没有像今天的中国戏曲表现得这样复杂和尖锐。一方面善于怀旧的国人沉浸于高度完善和成熟的艺术形式以及艺术完美的自我陶醉;一方面是新的时代高速发展要求戏剧表现现代话语境遇下的艺术传达。传统积习下展现的那种封闭、因袭的观念和表现方式显然是不适合这种表达的。

  艺术家的努力往往在上述两者之间摇摆,有时步子前进得大了些,有时又缩手缩脚不敢有所逾越。有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是,以昆曲为代表的古老剧种虽然步履维艰但也有不少新老观众捧场,而时至今天,上世纪被称为文化浩劫的时代留存下来的样板戏依然生命力极其旺盛,不时被人传唱,很多段子成为民族戏曲的经典。样板戏因为它的主题先行的概念化的僵硬叙事,使其艺术性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应该说,在艺术的殿堂里,这种作品不会长期的有其位置。今天人们对它的怀念和追忆,不是出于对其精神价值的认可,也不是对那个时代的怀念,而是这种艺术本身的魅力所在。毫不讳言地说,样板戏以其形式的改变,极大地适应了它所要表达的现代程式,也就是说,样板戏的表现中,它的内容与形式极好地结合,它豪迈的激情演绎,它高亢的唱腔展示,它简洁的程式表达,它较快的节奏推进都极好地为它所要表现的内容结合成和谐的整体。样板戏如果不考虑其僵硬的概念灌输,不考虑其某些价值和观念的偏差,应该是极为成功的形式与内容统一的典范。这应该成为中国现代戏曲发展可资借鉴的经验。

  文化传统“反映了人们在发现、反映和传递生活的深层意义时的积累成果”。显然,我们不可能全部摈弃传统,不可能在艺术发展的时候丢弃自己的文化之根,无论在实践、在理论、在心理的需求还是艺术发展的规律。可是,时代发展,观众审美趣味变化又迫使传统戏曲做出调整与发展,现代意识迫使传统戏曲在文化传承之上做内容以及形式革新,形式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和改变,内容也要求贴近时代。由于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民族传承的需要,的确是要保存一些具有传统意味的戏曲。而步入市场进入大众视野的戏曲,应该以崭新的姿态,在内容与形式上都贴近现代生活,具有现代人文关怀,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扬弃传统,把那些不适合现代意识表达的戏曲表演方式改成适合现代意识表达的形式是完全有可能的,传统与创新在内容形式的和谐统一中一定能融合成新的艺术高峰。

  张默瀚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