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化产业·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时评
  标题导航
“提高院团成活率和市场占有率”
上海交大文化产业研究基地成立十周年
腾讯发布2010娱乐业十五大趋势
北京首支网吧义务监督队成立五周年
辽宁产生首批“十强文化企业”
四川省演出娱乐行业协会成立
“粉丝经济”成网络文学推动力
“蚁族”生存状态引关注
草根剧社:




 中国文化报 >  2010-01-06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草根剧社:
5i话剧团充满活力的成员们

  平民话剧 戏梦人生

  半个月前的一个晚上,北京某电信公司软件工程师李明下班后直奔方家胡同46号的黑方剧场,坐下后先冲着从舞台侧幕后探出头来的同事小威挥了挥手,才跟记者聊了起来。“我们没有买票,小威直接带我们进来的。他是这台话剧的演员。”李明开心地说。这时,他还不知道小威所在的明皓剧社是一个草根剧社,而这场名为《我们结婚吧》的话剧是“风马牛草根戏剧节”的演出活动之一。

  演出结束后,李明告诉记者,虽然故事有些老套,但这些非专业演员能够把它完整演绎下来,已经不错了。“其实我开始看时并没有感觉,可能因为情节不够紧凑。”

  李明说这是他第一次进剧场看话剧,所以,对他来说,能现场感受话剧是怎么回事已是很大的收获。但对业内而言,“草根”和“风马牛”才是关注点。

  草根的力量

  2006年的《新同居博客》,2007年的《我要成名》,2008年的《天生我怂我忍了》和《我和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草根剧社近年来的演出成绩,但5i话剧团做到了。除了把专业剧团的作品演出了业余版的独特味道,5i话剧团还做了几部原创话剧,比如2009年演出的《十小时艳遇指南》和《神也别得瑟》。

  5i话剧团团长黄小奇告诉记者,所谓草根剧社的“草根”,更侧重一种“草根精神”——不计名利,怀着激情把话剧坚持到底。这是5i话剧团的演员们带给小奇的最深感触。“相比职业演员,他们更加珍惜登台演出的机会,所以会使出百分之二百的劲儿来。”因为演员们白天都有工作,排练大都始自晚上七点半,经常会持续到凌晨1点,然后打车回家。“很苦很累,但很少有人选择放弃。”黄小奇说。

  5i作为非职业剧团,成立3年多来最令团长引以为傲的是,让很多人第一次走进剧场成为话剧观众,“因为演员们的很多同事、同学、朋友都会被邀请来看演出。”

  《奋斗1992》是本次风马牛草根戏剧节的参演剧目,该剧导演沈强因为“来帮忙”首次接触到了草根剧社。“如果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草根剧社的故事和表演其实差强人意,但台下观众的热烈反响很令人震动,”沈强说,他意识到草根剧社“具有巨大的力量”。

  重庆市303话剧团的名字由来就很具草根性——因为第一次排练在重庆理工大学303教室,剧团就起名为303了。虽成立不到一年,已演出过《雷雨》和原创剧《被爱遗忘的角落》、《人质》。“每次演出完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甚至要求加演,这是我们能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团长小安说。今年23岁的小安在某广告公司上班,谈到草根剧社的优势,她说:“和专业剧团相比,我们在创作上更加灵活,能尝试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尴尬:资金、场租和演员

  在5i话剧团《神也别得瑟》的演出现场,黄小奇饰演的唐僧屡屡让观众笑翻,可观众不知道“唐僧”身上像模像样的袈裟,其实是从旧货市场买来的红旗,刷了黄漆后做成的。

  不仅服装道具就地取材,排练场地也是“狡兔三窟”,为了节约成本,咖啡厅、教室、办公室、朋友家的客厅,都曾是5i的排练场。

  但是,再节省也还需要资金投入。黄小奇说,5i前期的资金是从他和5i创始人花籽儿经营的公司里预支的。5i从成立之初走的就是商演模式,几年来虽演出不少剧目并获好评,但是票房收入只够收回成本,盈利很少。除了宣传和品牌影响力等因素,高额场租是主要原因。“5i现在每个话剧的演出场次控制在5场左右,因为一场演出就需要三四千元的场租支出,场次多的话风险就会加大。”黄小奇告诉记者。

  303话剧团的资金投入来自各成员。小安说,303不以盈利为目的,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果不市场化,就没有收益支持剧团活动,所以现在也考虑做一些商业演出。“曾有广告公司找到我们,希望剧团参加一些商演,但大都是室外的,对话剧来说不太合适。”小安说。

  5i则与某造型公社和国贸某餐饮店达成合作:顾客在店里消费达一定金额就赠送5i的话剧票,5i演出的宣传海报可以在店里张贴;造型公社负责演员们的化妆造型,餐饮店提供演员们的排练餐等。目前,黄小奇正考虑用植入性广告等其他形式和企业合作。

  演员储备少导致“没得挑”,也是草根剧社的难题。黄小奇说,5i选演员,首先是看其是否有足够的激情,其次才是看演技。排演中经常会发生某个演员排练到一半却因为工作原因不得不退出的状况。比如,2006年5i演出非职业版的《新同居博客》,开演前两天,女一号突然不能演了,换人已来不及,整个剧组傻了眼,最后只能由该话剧专业版的女一号来救场,演出才得以如期进行。

  未来:更平民更专业

  第一次看话剧的李明此前曾尝试在公司年会上演话剧,但后来夭折了。“剧本改得不好,怎么加入企业背景、企业文化对我来说难度很大,而且需要好几个演员,时间太仓促,同事们也来不及准备。”李明解释。

  李明和同事们或许很快就能演上话剧,因为根据企业文化为企业量身打造话剧,是黄小奇和沈强不约而同想到的未来草根剧社拓展市场的方式。

  曾作过市场调查的沈强说:“70%的人都渴望能在舞台上表演和释放。草根剧社亲民的特性会产生很高的关注度。”所以,他认为草根话剧未来可能会在话剧市场形成一个特殊板块。“草根剧社的弱势在于外化的东西比较多,很难达到一定的深度,正好可以主打幽默搞笑的风格来扬长避短,而这也正好契合当下大部分观众的需求。”沈强说。

  5i的定位是“平民话剧”,即票价便宜、题材灵活、演出频繁。 “如果这三点都能达到,话剧就真正实现了平民化。”小奇对未来充满期待。

  2009年10月,沈强曾有过这样一段日子:每天坐公交地铁十几次,隔5天就要为公交一卡通充值100元。如此劳碌奔波,是为了在网络上给草根剧社建一个平台,他定义的草根剧社范围更广,包括职业草根剧社和非职业草根剧社,暂定名为“大戏剧联盟”的网站现在已申请了域名,预计今年2月上线。“希望以此促进剧社间的交流合作,也使更多的企业和老百姓参与进来,让话剧获得更多关注。”沈强说。

  现在的303正计划开展一个“我们的小剧场生活”的活动,在重庆市的四个区各找一个场地进行全城巡演,“让观众能就近看我们的演出,我们也能跟观众近距离互动。”使话剧真正深入到重庆民众的生活,是303的美好愿望。

  平民化,是草根剧社对外推广自己的一个路径;而吸纳专业人员,则是草根剧社提升自己的一种方式。2009年11月,沈强接手执导三多堂剧社的《奋斗1992》后,给剧组加入了几个专业演员,并挖掘非职业演员的潜质,为他们量身打造和重新分配了角色,最后“每个演员在舞台上都很出彩”。303原创话剧的编剧是重庆籍的中戏学生小非,小安直言:“小非用他的专业背景指引我们往专业的方向前进。”

  本报记者 高艳鸽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