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9年,“文津讲坛”从呱呱坠地的婴儿茁壮成长为意气风发的少年。一方讲席搭建了名师与大众、传统与现实沟通的桥梁,北京大学副校长何芳川教授誉之为“永远的精神故乡”(文津讲坛253期的题词)。“华章传四海,才思润万人”,“文津讲坛”的魅力,即在于登坛开讲的诸位名家学者以其道德文章、风度见识为我们构筑起一个高尚而纯净的精神家园。
第一个500期内容丰富、精彩纷呈;下一个500期呢,我们期待着、努力着……
“文津讲坛”是国家图书馆主办的公益性学术文化系列讲座,自2001年1月1日创办,至今已举办500期,成为全国著名的文化品牌。“文津讲坛”秉承国家图书馆开展文化教育的优良传统,依托国图的宏富馆藏,以服务普通百姓为宗旨,坚持讲座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广邀京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莅临演讲,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学习的空间,成为弘扬中华文化、推动全民读书、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新园地。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倡导图书馆通过举办讲座等活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质。文化部和国家图书馆领导十分重视“文津讲坛”,对“文津讲坛”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已故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先生,在90岁高龄时,仍亲自规划讲座选题,邀请名家,每月参加讲座活动。受邀专家学者也都把到“文津讲坛”演讲视为荣誉和责任。
国家图书馆的讲座历史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国家图书馆的前身北京图书馆就时常举办讲演报告会,以指导读者阅读、推荐优秀图书、介绍作家作品、阐述学术问题。郭沫若、吴组缃、艾思奇、老舍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作家应邀到北图讲演,受到读者们的热烈欢迎,甚至有北京郊区、周边省份的读者坐火车来参加。讲座成为国家图书馆服务社会、履行文化教育传播职能的重要园地,也成为国家图书馆的一项传统。
讲座听众
“文津讲坛”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听众的支持。在这个开放的讲坛里,每个对中国文化满怀深情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文津讲坛”到场听众年龄层次丰富,既有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也有饱经风雨的耄耋老人;听众教育水平多样,既有在校学生,也有研究人员。在听众中,既有离退休人员、普通市民,也有国家干部、公司白领。“文津讲坛”的听众认真听讲、作笔记,散场后不仅积极向主讲老师请教,相互之间还会热烈讨论、交流心得,久久不愿离去。“文津讲坛”成为他们学习交流的平台。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内容,他们都会前往听讲,风雨无阻。随着“文津讲坛”影响的扩大,到场听众数量日益增加,新的面孔不断涌现。
“文津讲坛”的创设
2001年1月1日,修葺一新的国家图书馆分馆(现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在重新正式开馆的同时,推出系列学术讲座。首场讲座由西北大学名誉校长、清华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岂之主讲《中华文化与二十一世纪》。
2003年1月1日,国家图书馆分馆的学术讲座定名为“文津讲坛”,由时任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题字,著名文物专家朱家溍设计的匾额正式挂牌。“文津讲坛”周末举办,面向大众,坚持学术性、知识性和雅俗共赏。
贴近读者
“文津讲坛”曾多次印发调查表,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举办“我与文津讲坛”征文,增强读者参与讲座的积极性;召开读者联谊会,邀请读者为讲座建言献策;设立专门的读者咨询电话和邮箱,随时倾听读者提出的意见和问题。这些举措使“文津讲坛”更加贴近读者,促进了讲座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媒体报道
由于“文津讲坛”主讲人水平高、内容精彩,因而一直受到众多媒体的青睐。2001年以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中华读书报》、《京华时报》、《文汇读书周报》等近20家媒体跟踪报道相关新闻。新华网、千龙新闻网、京报网、光明网等多家网络媒体也在互联网上进行了报道,并被北大新闻网等各大高校及相关单位网站转载。
《文津演讲录》的出版
《文津演讲录》是精选“文津讲坛”部分讲座内容汇集成册的系列出版丛书。丛书遵循“思想自由、务实严谨”的原则,取八方思想之精粹,采众家之所长,集各科之要义。每篇讲稿都见解精辟,格调高雅,兼具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由任继愈担任主编。截至目前,《文津演讲录》已出版7辑,共收录讲稿80篇。
列入文化共享工程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新形势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文化基础工程,是政府提供公益性服务的重大文化项目。该工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通过工程网络体系,以互联网、卫星、移动存储、镜像、光盘、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等方式,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
“文津讲坛”的讲座资源业已纳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读者随时都可以登录其网站,免费在线收看诸位名家大师的精彩讲座。
讲座内容
“文津讲坛”以弘扬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为宗旨,坚守学术品位,注重讲座主题的创造性、突破性与权威性,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讲究学术问题大众化、大众问题学术化。讲座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学、历史、艺术、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既有“《黄河大合唱》的艺术表现”“谈《清儒学案》”等微观分析,又有“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华文化走向”“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等宏观思考。
主讲老师
“文津讲坛”始终坚持精品意识,前来演讲的多为各学术领域的领头人和知名学者,他们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故宫博物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芭蕾舞团、空政歌舞团等科研院所、高校、文化机构、艺术团体,既有德艺双馨的学术泰斗,亦有正当华年的学界中坚。他们不仅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的讲座,还积极支持和参与“文津讲坛”举办的各项活动,甚至向国家图书馆无偿捐赠自己的新著。
讲座宣传
为了扩大影响,便于读者随时掌握讲座信息,“文津讲坛”利用现场、海报、纸质媒体以及网络等多种方式,着力加强宣传工作。讲座现场备有讲座安排等资料,国家图书馆馆内多处张贴室外海报。“文津讲坛”多年坚持与北京各界,包括国家机关、各高校团委以及图书馆、附近中学等建立和维持友好的合作关系,及时告知讲座安排。中央及北京市各大报纸都曾刊载过“文津讲坛”的讲座信息以及学者论述“文津讲坛”讲座的文章。在国图网页上,读者随时可以查阅最新的讲座安排。
任继愈与文津讲坛
“文津讲坛”得以不断发展,任继愈先生厥功甚伟。他是积极的倡导者,敏锐意识到讲座对于普及文化的重要作用,力主在国家图书馆分馆开设“文津讲坛”,并确立“文津讲坛”的定位;他是热心的主讲人,先后7次登台主讲,畅谈自己的最新研究心得;他是忠实的听众,周末讲座的听众席中时常能发现他的身影;他还是坚定的支持者,多次不辞辛劳地策划选题、联系主讲人。
500期回顾
自2001年1月1日至2010年1月1日,“文津讲坛”走过9个春秋,迎来第500期讲座。9年来,讲座场所从文津楼迁至临琼楼,面积更大,可以容纳更多的听众;讲座形式日益丰富,既有讲课形式,也有座谈形式,还有现场演奏、吟唱、舞蹈;讲座设备日益现代化,除传统的录音、录像外,还更新了音响设施,提供了如耳麦、幻灯、电脑演示、投影仪等先进设备。9年来,应邀参加讲座的主讲名家学者近400人,读者从最初的每场数十人增加到几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