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艺 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国际综合
  标题导航
当前戏剧忧思
《神话》
京剧《金锁记》
教给我们什么
我如何塑造刁德一




 中国文化报 >  2010-01-28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前戏剧忧思
  总政话剧团话剧《毛泽东在西柏坡的遐想》

  孟 冰

  我国的军旅戏剧,是伴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成长起来的。无论是在星火燎原的井冈山上,还是在浴血奋战的太行山脚下;无论是抢占东北、挥师南下,还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它始终秉承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传统,根植于广大军民之中,以其特有的战斗性而成为中国话剧的一支新军。《万水千山》、《战斗里成长》、《东进!东进》、《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大量优秀作品,受到部队官兵和广大观众的喜爱。然而今天,军旅戏剧面临着如何继承发展的严峻考验。

  2006年部队精减整编,全军共撤消(合并)了8个话剧团。时隔3年,全军专业话剧团的从业人员由千余人锐减到200多人。尽管如此,在前不久举行的全军第九届文艺会演中,全军仍有9部话剧参加演出。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歌颂和反映了我党我军的革命历史和部队的现实生活。虽然从这些作品中看到了军旅戏剧新的突破与发展,但从这些作品的编剧和导演可以看出,军旅剧作品仍然是以50岁以上的剧作家、导演的创作为主要支撑,并出现有一人编导多部作品的情况;团队创作和演出面临的困难很大,其艺术水平也明显地显示出某种力不从心的迹象。全军第九届文艺会演的优秀剧目已经在北京展演,然而,在一片繁荣和轰轰烈烈之后,我一直在想,随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随着军队体制编制改革的深入,如果5年之后再搞全军会演,还会有这么多话剧演出吗?如果50岁以上的编剧、导演在5年之内退休,军队的话剧创作还能维持现有的水平和状态吗?

  其实这种创作状态在地方院团同样不同程度地存在。在今天多元文化、多元娱乐的文化市场面前,我们今天和明天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倒真是可以引用一句经典话剧的台词了: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下面,我想着重谈一下我个人对当前话剧创作的一点看法。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所说的“话剧创作的独特性”是指话剧创作中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手段,并非指思想领域和对生活的认识。在各级领导抓创作抓剧本的时候,无论这个题材多么新颖,无论这个创意多么动人,最终要把写作的任务交到剧作家手里。而现在能决定剧作家命运的人越来越多,有我们的各级领导,现在也包括那些独立制作人、投资人和导演。他们先是一起来告诉剧作家这个剧本是什么样子的,应该怎样去写,然后再告诉他现在写的问题在哪儿,如何修改……我不否认这种共同创作的方式也可能会碰撞出许多真知灼见,也确有一些好作品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但这种集多人智慧共同完成的作品,其个性化色彩一定是淡而又淡的,其主题思想及艺术呈现更多地是较普通的、体现一般规律的创造。

  总之,当我们以各种理由剥夺了剧作家独特的表述方式时,这部作品可能什么都有,只是缺少了那一丁点儿属于剧作家个人的口吻和语气!于是,就像上帝对着泥人吹一口气使它从此拥有生命一样,我们的剧作家却无论如何也吹不醒他捏造的那些人物。我们应该宽容地对待剧作家在今天所剩不多的、难得的艺术创作上的独特性。

  其次,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舞台经验丰富的职业编剧无论是在人数还是在创作数量上都在急剧减少,而活跃于当前戏剧创作的编剧有许多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热爱戏剧创作的非职业人员。先锋戏剧、探索戏剧、小剧场戏剧、搞笑减压戏剧、行为艺术戏剧等等,无疑为戏剧演出市场吹进一股新鲜空气。它们以清新、轻松、时尚、幽默的身姿吸引了一大批知识阶层年轻的观众,但同时,它们的肤浅、它们的直白、它们的偏颇与过激也如一股冷风刮走了一批久坐于剧场的老观众。

  比如我注意到,有一批以市场赢利为目的的戏剧人,集中全部精力搞笑,所谓“3分钟一小笑,6分钟一爆笑”,还有一些从事文学(小说)创作的作家也热情投入戏剧创作,他们的话剧虽然有独特的文学性,但在对话剧本体的认识上,在对舞台时间空间的关系上,在戏剧语言的功力上都有明显的欠缺。

  还有一种更为严重的现象,即有些戏剧更多地依赖于著名导演从而成为导演的戏剧,于是在戏剧院团、编剧、导演之间仿佛有意无意地形成了一种默契,反正我们也要面对市场,那不妨借用一下生意场上不成文的规则吧:要么是店大欺客,要么是客大欺店。一是一些导演要求你按照他的意图写剧本,一是某些单位要你先签下能获什么奖的协议之后再请你写剧本。

  基于这种情况,出现了许多有待研究的戏剧现象。第一,从注重精致的戏剧结构转向散文化结构和淡化情节,从叙事上颠覆了最基础的故事性,在这种戏剧中我们几乎看不到那种经典话剧中严谨精巧的结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情节。第二,从着力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逻辑转向随意展示人物行为,丢失人物性格分析。第三,从精心营造戏剧情境,在典型环境中表现人物心理转向无目的地设置场景和随意打破时空。第四,从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来锤炼戏剧语言(人物性格语言和独特的叙述方式)转向毫无味道的、为搞笑而植入的时尚语言和作者直白的书面语言。第五,从导演的二度创作上对剧作的深刻把握及舞台表现形式的深入理解转向单纯的标新立异,甚至是严重的个人表现。第六,从表演上着重塑造人物性格转向接受并继续制造受“粉丝”追捧的明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