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上海6所高校进行2010年的自主招生考试,其中4所高校不约而同地没有将语文列为考试科目,引发社会公众的关注和舆论的质疑。高校自主招生为何不考语文,究竟想通过自主招生选拔什么样的人才?新华社记者日前在上海市“两会”上追踪采访了同为上海市人大代表的上海财经大学校长谈敏、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和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
记者:自主招生不考语文,有没有“学科歧视”的因素?
谈敏:自主招生不考语文,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学校将其视为考生所必需的素质基础。
我认为,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不考语文引发争议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个问题不应该纠缠到学科重要性上来。如果因为语文重要就一定要考语文的话,那么在我看来历史、地理同样重要,是否也应该一并列入考试科目?如果从知识全面性的角度来要求高校进行自主招生考试,那就会与这项制度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
俞立中:华东师范大学今年的自主招生笔试并未取消语文考试,而且不分文理专业,均进行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的笔试。
徐明稚:认为不考语文就是“学科歧视”,是鼓励“学好数理化英,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样的观点有些偏颇。减少考试科目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减负,不能让自主招生考试成为另一场高考,而且学校也能通过自己的选才标准和思路发现人才,这绝对不是对语文的“学科歧视”。
记者:既然是为学生减负,为何在所有学科中率先削减语文考试?不考语文就能达到减负效果吗?
徐明稚:目前国内考生存在着这样的现实:如果单看高考成绩,他们的英语成绩往往要好于语文成绩,但从实际情况看,绝大多数考生都是汉语水平远远高于英语水平。自主招生考试保留英语测试,就是要避免“哑巴英语”,测出他们真实的英语水平;而对于中文而言,能够通过高考的学生在语言表达和使用上基本没有太大问题。
俞立中:即使自主招生不考语文了,事实上也不能达到“减负”的初衷。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高考以外再增加任何的笔试都有违减负本身的理念。事实上,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情商更重要。
谈敏:现在有些高校在自主招生考试中的考题设计雷同,有的科目繁多,根本不是减负而是“增负”,简化考试应当是未来发展方向。
记者:自主招生考试不考语文是否会导致“语文边缘化”?关于语文是否该考的争论是否会影响高校的自主招生权?
谈敏:几所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科目的设置,居然会引起如此大的社会反响,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但这同时也是好事,说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大家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也在不断上升,汉语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正因如此,我想大家不必担心,仅仅几所高校在自主招生中不考语文,应当不会产生太大的社会引导效应,更不会导致“语文边缘化”。
无论此次争论的结果如何,我认为高校在自主招生权上的“自主权”必须得到保证,因为这是对“一考定终身”制度的完善。相比较高校自主招生要不要考语文的争议,当前更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现行自主招生体制的实际效果问题,说得直接些就是高校自主招生不能沦为国内大学之间的“生源大战”。
徐明稚:其实国内部分高校对自主招生的心态也相当复杂。下决心自主招生吧,花费了人力物力不算,真正看中想录取的学生最终往往被其他名牌大学提前录取;完全不搞就更加没戏。于是,自主招生对于部分高校而言已经成为“抢生源”的合法政策,而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则是“鸡肋”,构成了高校招生在起点上的不公平。改变这种情况的根本之策是解决目前优质教育资源比较稀缺的问题,而当前可行的办法包括,在制度上允许每个学生可申请多所学校,也可同时获得多所大学录取通知书。
新华社记者 季 明 许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