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博物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时评
  标题导航
崔永元和他的电影传奇馆
有趣的
食品
博物馆
湖北省图书馆、博物馆
2015年前全部免费开放
旅顺博物馆首次公开
“旅博本”敦煌写本《坛经》全部内容
河南官渡镇将建古战场博物馆
火车票见证的铁路运输史




 中国文化报 >  2010-01-29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火车票见证的铁路运输史
  火车站外的售票处——一度被误认为是博物馆的售票处
  未来的铁路博物馆内景

  又到“春运”季节,一张小小的火车票,承载了游子们多少思乡情?从中国有旅客列车开始,火车票等“票证”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有多少我们不曾知晓的故事呢?

  位于天安门广场东南侧的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旧址,在建成多年后,一直被计划改建为铁路博物馆,原定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开放,但因诸多原因搁置下来。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座以“铁路”为主题的博物馆(具体名称尚未定)预计于今年5月向公众开放。

  日前,记者了解到有可能入选博物馆的藏品中包括一些年代久远的“票证”,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那些书写在火车“票证”上的故事吧……

  铁路客票的变迁

  铁路客票俗称火车票,历史上第一张火车票诞生于1830年9月17日,从英国的利物浦到曼彻斯特,是由售票者“手写签售”的;后来,世界著名的“埃多蒙桑”式车票——即卡片式车票一直风行各国,经久不衰。

  我国的标准客票也是卡片式的,只不过为了更加节约用纸,将尺寸定为57毫米×25毫米。上世纪80年代,深圳火车站率先使用计算机售票,车票也改为软纸式。1997年,铁道部确定了计算机车票的统一式样,这种电子火车票是在售票时使用非击打式打印技术的热转出票机现场打印的。长期以来,我国凡是实行计算机联网售票的车站,都使用这种车票。如今,新版防伪火车票投入使用,全国一些城市还陆续开始了实名制售票。

  未来的铁路博物馆里将会展出一台用来印制硬板票的老式车票印刷机。硬板票是我国最早使用的火车票,呈豆腐干形,硬纸质材料制作,上面印有日期、面值、车次、编号、火车到发站等内容。硬板票自使用之日起至1984年止,“服役”时间长达70多年。搬进博物馆的这台车票印刷机,至今仍可使用。观众甚至可以自己动手,用它印制一张古老的硬板票。

  未来的铁路博物馆里还将有铁路收藏家王庆堂、张钧、刘振起等收藏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火车票:晚清时期的火车票、民国时期的火车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各个年代林林总总、形状各异的火车票,以及台湾地区的火车票。

  台北市的吴小虹先生,专门研究中国的老火车、老票证,得知有铁路博物馆要展出铁路收藏品,特地从台湾寄来他的珍贵藏品,其中包括光绪二年(1876年)淞沪铁路也就是我国的第一条营业性铁路的火车票;“庚子之乱”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火车票;1925年沪杭甬铁路火车票;1926年平汉铁路火车票;1927年滇越铁路火车票;日伪时期的火车票和台湾铁路马龙火车票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火车票不能作为报销的凭证,持票人要报销车票,必须由铁路部门开具“收款证明书”。博物馆内就展出有1951年、1952年、1953年和1954年几个年份的“收款证明书”。

  这些年来,车票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总的来说不外乎软座票、硬座票、软卧票、硬卧票、市郊票还有学生票、小孩票、残疾军人半价票、铁路职工免费乘车证即免票、外籍旅客客票等。过去还有简易车票、棚车客票等。从某种意义上讲,铁路客票浓缩了我国铁路的历史,记载了我国铁路的发展轨迹。

  特殊“票证”

  未来的铁路博物馆里还将有一种特殊的“票证”,那就是“革命师生串联乘车证”,它们也成为“串联”人们火车记忆的重要载体。

  1966年9月5日起,全国大、中学校在全国范围内“大串联”,到全国各地点燃“革命火种”。这种“大串联”给铁路带来极大的压力。当时,铁路部门要向“串联”的人们发放“革命师生串联乘车证”。一时间,交通十分拥挤,铁路运输不堪重负。火车车厢内座椅下面、行李架上,都躺满了人。厕所内挤进七八个人是“正常”的事。记录了那段历史的“串联证”,也被细心的人们收藏,展陈在博物馆里。

  通过清光绪年间、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火车时刻表的变化,人们可以看出中国铁路列车的密度和行驶速度,以及发生的巨大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铁路各线运营初期,客运量不大,客车对数少,都是白天运行,夜间不运行。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一张火车时刻表明白无误地表现了这一点。这是一张卢汉铁路的时刻表:表中北京至保定,北京至长辛店,北京至顺德(即现在的邢台),顺德至新乡等,都是上午开车下午到达。北京至顺德,上午七点半从前门站开车,下午五点二十五分到顺德,行驶10个小时。再看现在的火车时刻表,行车密度大为增加,行车速度与昔日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过去铁路列车上还有茶水票。“文革”前,在火车上喝水是要花钱的。早期,铁路茶炉车很少。在无茶炉客车上,旅客饮用水都是由售货员把特制的大水桶灌满水后,抬到列车上向旅客发售。旅客喝多少水,花多少钱,也就是买多少钱的茶水票。茶水票分几种,有杯水票,喝一杯水用一张;有“段票”,旅客持这种票在这一段都能得到供水;还有“半段票”等。博物馆展出的茶水票大小不同,色彩各异。如有的茶水票繁体字印刷,标价几百元,这是1949年至1954年我国流通第一套人民币旧币时发售的。有的印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字样,看到它,老同志一下子就能回到曾经经历过的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时期。早在民国时期,我国铁路列车上就售卖茶水票,并且出现茶水票广告。解放后这种广告形式仍沿用,内容多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如肥皂、牙膏、眼药水、男女各色绒裤等。有的还在背面印上益智游戏,让旅客在旅途动动脑筋,解解闷,消除旅途疲劳。

  站台票过去叫月台票,是人们用来进入火车站内接送亲朋好友的凭证。自十九世纪30年代,世界铁路就有了站台票。著名的雷斯顿公司当时制作了一批“送亲月台票”,被认为是铁路站台票的发端。我国最早而且服役时间最长的是现在早已消失的小型硬板票,1910年哈尔滨站始发。票面只是简单标明车站名称、票价。改革开放后,受日本利用中国制造的蒸汽机车的照片印制博览会纪念门券的启发,我国于1984年9月15日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为题,发行了一套五枚彩图站台票,由此改写了中国铁路站台票的历史。传统的黑白硬纸站台票退役,彩图站台票进入了铁路运输的流通市场,作为宣传铁路发展、弘扬铁路文化、介绍旅游风光、激发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的特有的文化载体,成为铁路企业文化的品牌之一。

  本报记者 侯 丽

  以铁路为主题的博物馆预计于今年5月在京开放,记者日前采访了参与博物馆筹建工作的相关人员,获悉到一些可能展出的藏品信息。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