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王 志
“正月十五闹元宵,家家户户乐逍遥。”赏花灯、猜灯谜、舞狮子、跑旱船、扭秧歌……2月28日迎来我国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各地迎接元宵节的活动、表演活动争奇斗艳,将这一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重要传统节日打造成“中国式狂欢节”。记者采访发现,随着时代发展和受现代生活冲击,我国传统元宵节的“闹”劲有所弱化,专家呼吁加强传承与创新。
正月十五闹元宵
各地民俗争奇斗艳
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历史悠久,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年间,最初源于皇室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普天同庆的盛大节日。每到这一天,举国上下、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户户煮食象征团圆吉祥的元宵。
与端午、中秋等其他传统节日多以家庭为单位欢度不同,元宵节是一个全民同庆的节日。舞狮子、挂花灯、猜灯谜、吃元宵,在全国各地,各式各样的元宵节民俗活动精彩纷呈。
庙会是元宵节里另一个最“抢眼”的地方。在北京、南京、沈阳等地举办的庙会上,狮子舞、花棍、高跷等各式杂耍,让人百看不厌;在锣鼓鞭炮声中,巨型龙灯翻飞,场面热闹非凡,所到之处观者人山人海。
农村热闹城里闲
传统节日变平淡
元宵佳节自古就是中华民族最热闹的节日,除了吃元宵和观灯赏月等传统项目外,还有“狂欢”的习俗。尤其在各地农村,元宵节已成为民间百艺争鸣的表演场。
相比于农村的热闹非凡,如今很多城里人感觉元宵节相对平淡。今年快50岁的济南市民杨兴华说:“小时候过节很热闹,一家人用玉米面和豆面捏出十二生肖的面灯,吃完元宵后就捧着面灯或提着灯笼去村头广场看露天电影。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过节习俗却简化了,居住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里,除了吃元宵、看花灯,没有别的娱乐,‘闹’元宵的气氛缺了不少,很怀念小时候过节的情景。”
元宵节还可算是一个中国“情人节”。在封建社会,平时难得出门的年轻女子可以在这一天外出赏灯、游玩,这给互相倾慕的男女青年创造了见面的机会。正如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中所描述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充满了浪漫与温馨。
现如今,“宅男”“宅女”盛行,很多年轻人过节选择足不出户,通过网络虚拟过节。山东农业大学大四学生小苗就是一个标准“宅女”,对元宵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不是很了解,没有特别的过节计划,选择与家人吃完元宵后,就准备坐在家里在网上度过元宵节了。
“中国式狂欢节”
期待传承创新
面对节日氛围的变淡和年轻人的期待,民俗专家建议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在传承创新中增加时代感与新意。
山东省民俗学会名誉会长、山东大学教授李万鹏介绍,元宵节是我国农耕文化的体现,正月十五是首个月圆之日,也被称为“上元节”。每到这天,人们都要祭拜月神祈求丰收,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
李万鹏说,现在不少年轻人对于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都不是很了解。相比于他们的父辈,很多年轻人对这个节日的感情较为平淡。同时,生长在物质生活水平较高年代的他们,对于赏花灯、吃元宵等传统习俗兴趣不大,更向往新的更有吸引力的庆祝活动。
山东省社科院儒学研究所所长涂可国认为,传统节日受到现代社会的冲击,人们的生存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可用于节日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有限,不得不牺牲一些享受节日快乐的机会。此外,现代通讯工具的普及和通讯形式的多样化,使人际交流变得更平常。人们不一定要靠节日的机会和传统习俗拉近距离、维护感情,成为节日功能弱化的另一主要原因。
涂可国认为,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向前发展,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民族记忆和文化符号,需要思考在继承和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和创新。比如元宵节灯会可以更多采用当今最新科技成果,增加时代感和新意。
专家建议,我国应将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的繁荣复兴纳入发展文化产业整体规划中,引入市场经济的经营方式提升主办欢庆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节日商品、服务和活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新华社济南2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