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刘 欣
这是一支完全由深圳爱乐者自发组织起来的乐团——深圳双双交响乐团,也是深圳首支双管编制的大型民间交响乐团。虽然成立才一年多,几乎没有任何的政府支持,却克服重重困难,完全凭借对音乐的热情和一颗公益的心,用激情的音符促使“阳春白雪”走近“下里巴人”。
一年多时间里,它已为深圳人奉献了52场交响乐演出,并先后多次受到相关大型演出邀请。“双双”植根于深圳这块乐土,使观众及爱乐人双双受益,音乐与快乐并存。
用公益心办起民间交响乐团
“社区活动不该只有太极拳、敲腰鼓,也可以介入高雅艺术”,做过大学英语教师的深圳双双交响乐团团长关丽梅坦陈,她只是一个“音乐发烧友”,并非职业音乐人。早在长春时,她便经常去听长影乐团的音乐会,被交响乐的魅力深深吸引。1994年来到深圳后,她经常走进音乐厅接受高雅音乐的熏陶。
“每次去香港,总能看到广场上或大型商场内有交响乐团演出,颇受欢迎。”关丽梅说,“而在深圳,市民想听一场交响乐要到音乐厅,平常的社区表演项目,不外乎是民族或者流行歌舞,这种适合社区的交响乐演出还真没有。”她发现,对于身边很多普通市民来说,位于“殿堂之上”的交响乐还是有些遥远。于是,她有了组建一支交响乐团的冲动。
一个交响乐团需要有弦乐、管乐、打击乐,这对于关丽梅来说是个挑战。她开始在深圳各个公园物色人选,自己掏钱买总谱。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生态广场有几个乐友,在一起“玩票”多年,关丽梅向他们发出邀请,一而再,再而三,乐友被感动,一个传十个,十个再传二十个,来自深圳各区的音乐发烧友被吸引到了一起。
2008年8月24日,对于关丽梅及她的乐团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正当北京奥运会完美画上句号,一场家门口的奥运给关丽梅带去了万分激情。当晚,关丽梅酝酿已久的乐团进行了首次碰面会,演奏了一场形式极其简单的露天音乐会——只是单一旋律的大齐奏。然而,观众们却被这些新奇玩意儿带来了空前的热情,周围小区里的许多业主都被吸引过来。每一曲奏罢,他们鼓掌、叫好,并感谢乐团免费提供这么动听的音乐。
这样的“盛况”让关丽梅和每一位乐手都深受鼓舞。从此,“双双”开始走上了“正规化建设”的道路,阵容越来越完整,乐器越来越丰富,影响也越来越大。关丽梅自己掏钱购置了紧缺乐器和演出设备。乐队成员可谓是“三教九流”,不仅有音乐老师、文化干部和退休演奏员,也有医生、个体户、企业主、保安员、司机、公司白领等业余音乐爱好者。他们各自带着自己的乐器,定期排练,共同呵护着这个民间乐团的成长。
在“水帘洞”里演奏出音乐梦想
乐团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没有室内排练及固定演出场地成为制约乐团发展的最大困扰。团员们坚持在深圳南山区华侨城生态广场北边人造水瀑布的走廊上排练,大家风趣地称之为“水帘洞”。
“水帘洞”一说,形象生动。在关丽梅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生态广场一侧。这里有一个长方形水池,节假日或有水帘流泻而下成为一道布景,水帘后露出一块大约20平方米的长形空地。团员们就在这个水帘洞下架空的大走廊里排练,一盏白炽灯,几十把椅子,就是一个排练厅,那些“娇气”的乐器往往受到风雨的困扰。每次演出散场后,大家将板凳等送回到“水帘洞”,搬进边厢的一个配电房内。
每周两晚从7点至10点是乐团的排练时间。虽毫无报酬,团员们依然风雨无阻,不管路途远近,少有缺席。保安老王因保安公司开会已经缺席了好几次,被警告再不参加将“被处理”,老王说,那只好换工作了。一些团员常常要背着低音贝斯、大提琴等沉重的乐器挤公交车和地铁赶来排练。俗话说“饱吹饿唱”,管乐队的队长却经常在繁忙工作之余从深圳关外赶来,瘪着肚子一吹就是两三个小时。
冬天的水帘洞里颇有寒意,尤其下雨,水帘溅落,能将裤管打湿。指挥总是背水而立,每每担心会一不留神失足落水。有一次指挥在激情演绎之际不慎将指挥棒脱手飞入水池,为了这支价值120元的指挥棒,大伙等到小水池换水的时候,用了5种工具,花了40多分钟才将指挥棒打捞上来。酷暑中的水帘洞,蚊子乱飞,团员每次排练都热得汗流浃背,背后的3台风扇根本无法驱走炎热。一次排练恰逢雨天,首席小提琴手凌崇斌坐凳子时突然滑倒,提琴摔坏了个洞,手脚也被擦破,第二天他主动给关团长发去短信:“琴碎了,心没碎。”
“双双”至今仍在“水帘洞”里排练。他们也曾在受到社会关注后移居深圳益田假日广场的室内,但因种种原因,又再次回到了“水帘洞”。“去过了室内场地,再回到水帘洞,是整个乐团最难熬的日子”,关丽梅以此说明由奢入俭难的道理,“本以为找到光明了,没想到还是要回去,一些团员就忍受不了了,走了不少人。”乐团虽几经迁徙,关丽梅并未放弃,她说,如果能将这个“水帘洞”稍微修缮一下,装上舞台灯,这里也将是一个很好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