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寅
宁波江北新马路是宁波的第一条水泥面马路,马路两侧现存有大量的石库门建筑,虽然这些建筑门前大多挂着“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但眼下,这些曾记录着“宁波帮”足迹的建筑群,保存现状堪忧。
姚宅大院的尴尬
新马路21号是姚宅大院,一处三合院式的近代民居。大门位于面对新马路的左侧厢房,姚宅的主楼面阔五间二弄,高两层,屋面采用小青瓦硬山式,带有前廊、廊柱,廊前有近代车木栏杆,栏杆图案用回纹,地面铺着青石板。宅后还有花园、马厩等附属用房。据住在姚宅里的张阿姨说,原宅主人姚绍伦曾是洋行老板,其夫人包梅珍曾为上海华盛烟草公司董事长。
然而,今天的姚宅已很难让人感受到原来大户人家的气派。西式山墙的油漆已剥落,窗框上嵌着的赭红也已褪色。姚宅里现在住着好几户人家,厢房、客堂都做了分割,成了各家的居室,走廊上拉着晾衣绳,下雨时,这走廊就成了居民们的晾衣处。天井里堆放着几户人家的杂物,北侧屋檐下还搭起了遮雨棚。
张阿姨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个宅子还姓姚,可模样已不是原来姚家的模样了。尽管这建筑物被政府划为“文物保护单位”,但投入很少,保护工作都靠居民自己。梁上灭火器外壳的颜色都从大红变成了淡红,布置在走廊上的电线塑料皮都变成了黑色,不知道这些东西已使用了多少年。有居民表示,建筑被划为文物,没有给居民们带来多少好处,反而约束了他们的行动。
一位老阿婆在姚宅角落里生煤球炉子,青烟缭绕。老阿婆说,新马路这一带原来是宁波大户人家住的地方,出了不少“宁波帮”商人。这里之所以叫新马路,是因为宁波原本没有马路,这里修了宁波第一条马路。
据了解,江北新马路一带聚集了多处历史建筑,其中已公布为市级文保点的有23处,区级文保点1处。其中大多数文保建筑都有其历史价值和艺术、科学价值,如建于民国时期的包宅是爱国开明人士包时墉的旧宅,是宁波市较早一座由钢筋水泥和木结构结合的中西合璧建筑。又如位于新马路35号的仁济医院旧址,是民国时期三合院式传统二层住宅。仁济医院由金廷荪和杜月笙于1932年创办,后成为浙江省立医院的基础,在宁波医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目前,新马路大部分老建筑的现状与姚宅相似。还有一些老建筑则已因拆迁而遭到部分损坏,看上去近乎荒废。
私有文物如何保护
江北区文保所的杨老师表示,新马路石库门建筑群的现状让他们也感到很忧虑,问题主要还是出在保护资金上。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保护单位产权分两种,一种是国有文保单位,另一种是非国有文保单位,国有文保单位的维修资金主要是由各级政府负责,非国有文保单位则由所有人负责修缮和保养,文物有损毁危险而所有人不具备修缮能力的,当地人民政府可给予帮助。在实际操作中,非国有文保单位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新马路石库门建筑几乎都是非国有文保单位,住在老宅里的多是老人和收入较低人群,他们自己没钱修缮文物,而政府方面也只能安排少许维修资金。私有文物如何保护成了一个大问题。
“根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新马路石库门建筑群保存完整的占60%,基本完整的占30%,其余为不完整或残损。”宁波市文保所徐炯明副所长说,由于这些文保建筑年久失修和其他原因,损坏较为严重。尽管这些老建筑属于私人财产,但现在的主人大多没有能力保护它们,任凭它们历经岁月的雨打风吹。这是一种尴尬。
“新马路石库门建筑群是宁波近代开放和商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宁波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库门建筑群,凡挂牌的文保点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宁波大学文学院历史系研究所孙善根博士说,新马路石库门建筑群具有稀缺性,不管它们的产权“姓私”还是“姓公”,政府都有责任进行保护和修缮。
相关链接
宁波江北新马路于1912年铺筑完成,最初为泥结碎石路。1931年,改建成为宁波市第一条水泥面马路,长910米。1984年至1986年间,向西延伸,并改为沥青水泥路,路长1637米,宽约10米,与人民路、西草马路相交。民国时期,“宁波帮”纷纷在江北岸码头附近置业,因此,新马路上聚集了多处石库门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