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 海
看着舞台上那些俊男美女们的生动表演,你是否感到羡慕?其实,即便是非专业的你,也能走上舞台。
近年来,一股“非职业”戏剧的风潮悄然刮进戏剧舞台,越来越多的平民百姓开始加入这个行列,尝试在舞台上展示自己。比如,近日在北京开幕的专为非职业戏剧人提供表演舞台的“非非戏剧演出季”,有16支非职业戏剧团队参加了该活动。
业余演员 专业态度
“其实我原来就是一个戏剧爱好者,但是光看戏不过瘾,也想上台演一把,于是就联合一些爱好者共同组建了这个剧社。”明皓话剧社负责人黄飞告诉记者。
同黄飞一样,大部分非职业戏剧团队的演员凭着对戏剧的一种热爱走到了一起。白天,他们有各自不同的工作,下班后从四面八方聚到一处,或是排练剧目,或是训练表演,或是研读剧本。“所有的活动都是自愿参加,当然也都是自费的,包括交通费、排练时的费用以及一些场地费等。”黄飞说。
目前明皓剧社有注册会员30多人,活动经费主要来自会费,“基本上每人每月100元,这只能满足日常的一些开销。”黄飞说,他们最大的开销是场租、灯光以及道具等费用。为了节省开支,他们经常找一些非专业的剧场,如一些学校或单位的礼堂等当排练场所。
虽然没有详细的统计数据,但目前北京这样的非职业戏剧团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被大家认可。表面看来,这些团队以及他们组织的活动仅是一些戏剧爱好者的自娱自乐,其实,每个社团都有着自己远大的目标,比如“让更多的爱好者加入,做出更加成熟的作品。在未来,尝试做公益性的演出,把票款捐出,支助公益事业,为社会做一份贡献”,再如“建立一种平民话剧的新模式,让更多的人走进剧场”。
戏剧文化的基础和土壤
“对于整个戏剧行业来说,非职业戏剧应该是戏剧文化的基础和土壤,没有它,就会影响到戏剧行业的发展。我国戏剧行业总体发展比较落后,原因之一就是缺少这个基础和土壤。”非职业戏剧研修会的创始人邢剑君告诉记者。
2007年5月,在北京戏剧家协会的支持和专业指导下,旅美戏剧人邢剑君在国内创办了一个非盈利性民间戏剧组织——非职业戏剧研修会。不同于一般的非职业戏剧团队,该研修会旨在通过特色培训、演出等各种活动来普及戏剧艺术和促进内地非职业戏剧活动的发展。
谈起它的成立,邢剑君告诉记者:“在国外,无论是欧美国家,还是日本、韩国,民间戏剧组织很多,中小学也有相应的戏剧教育和活动。而国内戏剧发展的大环境则很不好,因此,我就想,能不能从一些普及性的戏剧活动搞起,改善戏剧创作的环境,从而推动戏剧的发展。”
在邢剑君的努力下,戏剧研修会已经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举办了七届戏剧研修营活动,还组织制作了多种形式的戏剧演出,如“你好,说吧——戏剧短篇汇演”,外国戏剧经典《夕鹤》、《琐事》、《世人》等。
北京戏剧家协会主席杨乾武曾表示,话剧要繁荣,除了要培养名角和明星外,观众的培养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而非职业戏剧恰恰是培养观众基础的有效手段之一。非专业人员通过戏剧表演和创作不但能提高自身的戏剧素养,还能带动周围的朋友关注戏剧,从而扩大戏剧观众群。以5i话剧团负责人黄小奇为例,他原本是一名摄影师,偶然的机会进剧场帮朋友拍剧照,从此便成为了一名戏剧爱好者和参与者。
“国有话剧院团的非盈利戏剧、民间的商业戏剧以及民间的非职业戏剧,这三者三足鼎立、共同发展,才能有助于戏剧行业的健康发展。”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评价。
不仅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非职业戏剧的重要性,更有人开始主动帮助非职业戏剧的发展。除“非非戏剧演出季”外,2009年,民间网络社区“风马牛集中营”曾举办“风马牛草根戏剧节”,给这些草根剧社提供资金支持及演出场地。
非职业的难处
不过,处于起步阶段的非职业戏剧也面临着种种问题。在“非非戏剧演出季”的开幕演出中,记者看到,舞台上非专业演员的表演可谓真诚而卖力,有些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但是整个剧目却不尽如人意,没有完整的结构,更像是一些片断的随意拼凑,前后风格也不统一。
“戏剧入门门槛看似低,其实要想做好,也不容易。”邢剑君告诉记者,当前许多非职业戏剧的参加者多数对戏剧不是很了解,有的只是看过些演出,还有的是出于玩闹的心态,整体水平不高。而在创作上,很多人没有正经研读过一些好剧本,眼不高,手就更低,而有些剧社则热衷于跟风恶搞题材,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
本就不是专业出身,再加上上述问题,以及场地费用等经济上的原因,非职业戏剧的发展可谓举步维艰。
如何解决?邢剑君认为,这需要多方给予更多的关爱。“从政府角度讲,除了要放开民间剧团的管理,可以自由结社外,还需要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比如地方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等可以在场地方面给予支持,戏剧家协会等行业组织可以搞些基础培训工作,而专业戏剧工作者也应该多做一些普及戏剧知识和指导戏剧演出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