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淼
3月10日,北京首都剧场的舞台上,“裕泰大茶馆”老掌柜王利发拿起秦二爷的围巾,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了结一生的地方。之后,大幕悄然落下。1958年至2010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将这个跨越半个世纪的人间悲喜剧演绎了整整600场。
“52年,《茶馆》演出600场,其实不算多。但就是这不多的600场,对北京人艺来说非常不易。”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戏剧博物馆书记刘章春这样总结。导演焦菊隐把《茶馆》喻作“清明上河图”——上到前朝贵胄、封疆大吏,下到贩夫走卒、流氓地痞,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里各自挣扎求存。然而,《茶馆》背后的故事又何尝不是另一幅“清明上河图”呢?
经典诞生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老舍酝酿创作一部宣传普选的三幕话剧《秦氏三兄弟》。
1956年12月,初稿完成后,老舍来到北京人艺,在二楼的一间会议室里给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等人朗读剧本。剧本朗读之后的研讨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剧中第一幕描写秦家开设的“裕泰大茶馆”的故事最精彩。于是,研究决定抛开普选的题材,以“茶馆”为基础单独成戏,以小见大,反映整个社会变迁。
研讨会结束,焦菊隐来到老舍家,跟他商议剧本的修改意见。老舍听后非常兴奋,立刻表示:“你们的意见非常好!我3个月后交稿。”
3个月后,老舍准时把重新写好的剧本交到北京人艺,剧本以老北京裕泰大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3个不同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面貌,揭示了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定名《茶馆》。
《茶馆》写成后,老舍数次修改。其中一稿结尾是“王掌柜救了革命者,自己饮弹牺牲”。郑榕记得,当时于是之提意见说,希望在结尾处有几个老头儿话沧桑的戏。老舍只是“嗯”了两声,并没有说话,于是之也没再说什么。没想到一周后,老舍写出了3个老人说着掏心窝的话,最后掷起漫天纸钱的结尾,如今成为经典一幕。
《茶馆》正式排入了北京人艺的演出计划,首演时由于是之扮演王利发,郑榕扮演常四爷,蓝天野扮演秦仲义,其他角色由黄宗洛、林连昆、英若诚等扮演。
命运多舛
1958年3月29日,由焦菊隐导演的《茶馆》在首都剧场公演,反响非常强烈。但由于“反右”刚刚结束,《茶馆》很快受到了冲击。刘章春回忆:“当时一些领导认为《茶馆》是一部有问题的戏,宣传了悲观主义。有人直接说,我们种白薯都亩产50万斤了,这是多么的革命浪漫主义,我不知道《茶馆》在歌颂什么。”于是,同年7月10日,仅演出了49场的《茶馆》被迫停演。
1963年5月,北京人艺小心翼翼地将《茶馆》复排上演,但受到“左”的干扰,为适应政治需要,被强行加进了“红线”——不仅被增加了一些学生闹革命的情节和标语口号式的台词,在第三幕结尾,还插进了与常四爷性格完全不符的给游行学生助威送水的情节。即便有这样生硬的情节,悄悄上演的《茶馆》仍然吸引了许多观众。演出结束后导演金山跑到后台,不敢说话,不敢握手,只是在桌子底下向焦菊隐竖起了大拇指以示敬意。《茶馆》的第二轮在首都剧场演出53场之后,再次停演。随后,“文革”初期,《茶馆》又被打成“黑样板”“大毒草”。
重见天日
1979年2月,《茶馆》以原班人马复排演出。1980年应邀赴西德、法国、瑞士访问演出,这是中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其后,《茶馆》又到了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在柏林有一场演出,《茶馆》谢幕24次,观众欢呼、跺脚长达7分钟。“1979年至1992年,《茶馆》几乎是在不间断地演出,好像一下子释放了积压多年的戏剧热情。”刘章春这样描绘那段辉煌。
1992年7月16日,北京人艺建院40周年之际,《茶馆》在首都剧场演出第374场。“虽然当时的演员们并没有想过这是最后一场演出,但事实证明这的确是老版《茶馆》的告别。”刘章春用“悲壮”形容了当时的场面。
“绝版《茶馆》门票,300元一张!”首都剧场外有人在叫卖“黄牛票”。剧场后台乱成一团,年轻的演员们拿着扇子、T恤衫让老艺术家们签名。这让当时已患病、经常出错忘词的于是之更加紧张了,他跟蓝天野说:“我今晚要出毛病,跟你的那段戏,你注意点,看我不成了,你就设法隔过去。”结果,他真的就忘了词,而且不止一处,每幕戏都有漏洞,台上的他痛苦极了。演出结束后,于是之在后台静静地坐了很长时间。谢幕时,几个观众跳上台,自发献上一条“戏魂国粹”的横幅。于是之在后台激动地对其他演员说:“观众太宽容了!”当愧疚的于是之坐车悄然离开剧院时,很多观众还守在剧场门前等着再看他一眼,但他因为太累了而没有下车。后来,这也成为他的一大遗憾,每次回忆起来都十分自责。
昙花一现
1999年10月12日,北京人艺以全新演出阵容重排的《茶馆》在首都剧场公演,导演是林兆华。这一版的《茶馆》,林兆华认为“要创新就必须寻找新的表现方式”。全剧不仅将三幕戏改为一幕,场景也有了很大变化——原本兴盛的大茶馆从开始就是危楼一片,透过茶馆甚至可以看到街上奔跑的汽车。
对于新版很多观众都不接受,最大争议在结尾。焦菊隐版《茶馆》中,以王利发拿着秦二爷的围巾走向后台结束。而在林版中,又加出一小段:国民党党棍沈处长乘坐美式吉普车得意地宣布茶馆已归他所有,并用一连串“好”随口回答随从的建议。支持的人认为,北京人艺不应该固守传统,即使是经典剧目也可以用另外的手段去阐述。反对者认为,这样处理结尾过于诙谐,破坏了《茶馆》的悲剧意味。
恢复经典
2005年,美国演出商与北京人艺接洽,邀请《茶馆》赴美演出。演出商提出的要求只有一个——就要老《茶馆》的版本。同年6月,借纪念《茶馆》导演焦菊隐诞辰100周年,北京人艺重排焦菊隐版《茶馆》。此番演出除了演员变换之外,在场景和调度上都与焦版别无二致,由林兆华任艺术指导。
同年10月,《茶馆》赴美演出,这也是中国话剧首次在美国演出。演出中的“包袱”观众都能很快反应过来,笑声几乎是同步响起,现场效果非常好。这要归功于老版中“刘麻子”的扮演者英若诚。他对《茶馆》的翻译不是简单的直译,而是将剧本中老北京的土话翻译为相应的美国俚语,十分口语化。
传承不易
在庆祝《茶馆》演出600场的纪念仪式上,北京人艺院长张和平说,北京人艺的首要任务就是继承、守望老一辈艺术家留下的宝贵家产,“这是我们的共识,我们决不做败家子儿”。
52年,两代演员撑起了《茶馆》。如今,老版《茶馆》中扮演常四爷的郑榕86岁了,扮演秦仲义的蓝天野83岁了,还有不少老演员已经离开了我们。第二代演员中濮存昕57岁,杨立新53岁,冯远征48岁,梁冠华46岁。北京人艺的中坚力量也老了。第600场《茶馆》中有一个刚毕业的中戏学生饰康顺子父亲康六,然而,却没有更多可以寄予厚望的新人。
刘章春说:“北京人艺近年来招进了30位年轻演员,我们已经在试着把剧院里相对出色的新演员安排在B组演出。前段时间剧院演出的《雷雨》,‘四凤’就是由年轻演员担纲的。但是现在年轻演员普遍对生活的认识比较肤浅,就影响到对人物的理解。并且,刚刚毕业的演员,很难从学校的教学状态转变到剧院演出排练的状态。但是,北京人艺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