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洁芳
社会发展到今日,不曾想找工作成了千军万马必过的另一座独木桥。每年如火如荼的招聘热潮因僧多粥少形势日益严峻。前几日武汉国有大中型企业专场招聘会又出现挤踏、跳窗等激烈行为,与应聘者的疯狂相比,被人们当成香饽饽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门槛也更上层楼。
图书馆如今吸引着众多高学历人才蜂拥而至,近日,国家图书馆录用考试又多了一道关卡:无论文科还是理科毕业生,想进入国家图书馆工作,在笔试考试中都要先过作文这一关。
在经济、金融、财会专业被热捧的当下,对文学修养及文字水平的忽视已经见怪不怪。而作为集公共文化、社会教育功能于一体的图书馆,此次亮出“杀手锏”,无疑使更多人开始反思自己荒芜已久的文学修养之地。与此同时,图书馆也将摘掉“安乐窝”的帽子,改头换面,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真正承担起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公众服务的责任。
国家图书馆在加速人才队伍建设的路途中有了如此精彩的亮相,全国各级图书馆、文化馆等但凡贴有公共文化、教育等“标签”的机构也理应全体向前看齐,摆出类似的姿态。在录用工作人员时,不管以“加试”名义还是其他方式,都应该比其他岗位招聘设立高一级的门槛。
诚然,有人会说,如果社会对公共服务机构的印象不做改变,招聘人员的标尺就不可能水涨船高。实际上,长期以来,国家对诸如此类的公共管理机构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不但没有提高标准,往往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目前,包括各级公共图书馆在内的不少公共机构一直扮演着社会辅助机构的角色,其在职人员大多是从相关专业上转岗而来,有些甚至成为领导干部安插亲属的“福利院”。因而坊间一直流传:文化馆没文化、教研处无学识、卫生局不卫生,就是在直戳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机构的“脊梁骨”。
众所周知,图书馆、实验室、检验室等机构,承担着公共教育、科研等极其重要的工作,其工作人员要求具备的专业素养不可等闲视之,对其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必然要求比一般的教师、文化干部、医生、农技等更胜一筹。但现实中,一些滥竽充数者的进入,严重制约了这些单位的长足发展。对图书馆而言,不仅需要基本的为公众服务的图书馆员,还需要大量具有科研能力的人为之服务,所以抬高招聘门槛的标准也是必然。在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无不是有专业之长的“精英”,要进入类似的机构工作,非专业出类拔萃者不可,所以,国外的图书馆常常涌现出学术“大家”。
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化,图书馆的整体面貌应该有所改变。如果图书馆服务水平仍然在原地徘徊,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依旧参差不齐,那么,必然严重制约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提升。因此,希望从招录考试开始,图书馆工作告别“安乐窝”的符号,更加专业化、高水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