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鲁 娜
在电影《爱情呼叫转移》中,由徐峥扮演的男主角与7个女人陆续邂逅,上演了别样的恋爱喜剧。而今,在湖南卫视节目《我们约会吧》和江苏卫视节目《非诚勿扰》的真人秀舞台上,这一模式升级了:一个男人“对阵”18个或24个“女孩”,在电视荧屏上演绎速食时代的约会。
“你家有钱吗?”“我家是开厂的,在上海有3套房子……”凭借着潮流服饰和“80后”“90后”热辣、现实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两档真人秀节目迅速成为收视热点,尤其是后起之秀《非诚勿扰》,其播出10期后收视率已达2.61%(该数据来源是央视索福瑞34城市快速监测)。此前,打破综艺节目收视率不超过2%魔咒的,只有湖南卫视10年不倒的王牌节目《快乐大本营》。具有丰富体验感的真人秀节目正在内地发挥它继“超级女声”之后的新一轮的收视魔力。
然而,这两档略有雷同的节目有一个共同的“母亲”——英国Fremantle公司的电视交友节目《Take Me Out(跟我约会吧)》。不同的是,湖南卫视与该公司正式签署了国内版权独家引进协议,而江苏卫视则是一个没有出生证明的“私生子”。电视版权引进—复制—同质化的怪圈仍在上演,国内综艺节目的未来究竟在哪里?
“电视红娘”再上马:火了
十多年前,以《玫瑰之约》、《非常男女》等为代表的一批节目掀起了一阵“电视相亲”热,不过很快就因缺乏新鲜感而惨淡收场。2010年,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非诚勿扰》陆续开播,一个由湖南卫视综艺一哥何炅主持,另一个由在江苏人气火爆的新闻主持人孟非当家。“多女选一男”的猎奇心理和大胆敢秀的猛言飙话,让两档节目的收视率扶摇直上。
卷土重来的相亲节目究竟火爆到什么程度?据《非诚勿扰》的“月老”孟非透露,该节目的报名人数多到难以计算,“如果按照现在的播出密度,能排到2012年。”
在节目中,形形色色的男选手落入了一帮挑剔女的手中,如同上演猫和老鼠的游戏。此外,由于参加节目的女嘉宾大多为“80后”“90后”,她们在节目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也更张扬、自我。节目中,一位男生身材偏胖,相貌也很一般,好不容易过了一关,一位女嘉宾说:“看他那样子,我怎么就那么想扁他。”男生面露尴尬,另外一名女嘉宾则继续讽刺说:“看见你吧,我就觉得我来节目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现在梦该醒了。”因为语出惊人,许多参加节目的男、女选手成为继“选秀明星”后出现的草根“相亲明星”。
但是,因为选手个人特色太过鲜明,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质疑相亲节目实为“秀场”——作秀的成分多过相亲。譬如被网友称为“史上最刻薄拜金女”的20岁女生马诺,她原本是北京的一名平面模特,却因为在节目中对男嘉宾的“毒舌”点评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没有速配成功,她接连数期出现在节目中,并接连爆出雷人语录,比如“听你说话,我就觉得你欠抽”“喜欢奔驰和宝马”“交过的七八个男友仅是零头”等言论。
这些负面影响却让马诺成为时下最火的“相亲明星”,她的博客日点击率超过万次,工作邀约也在短期内猛增。日前,她还大方表示了自己上节目的态度:她就是想借参加这样的节目争得进入娱乐圈的机会。
引进—复制—同质化 这是个问题
对于电视相亲真人秀节目,长期分析研究国内外真人秀节目的中国传媒大学在读博士李翔表示:“真人秀节目最核心的就是体验性。它不光邀请你参与,还给你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秀出你自己。因此,不能把这些相亲节目单纯地理解为以相亲为目的,而是一个真人秀节目,让观众去表现自我的。也就是说,和以前那些婚恋类节目相比,现在的相亲节目,大家不太关注谁和谁最后能成,而是关心在这个过程中嘉宾们个性的展示。”
李翔告诉记者,他的毕业论文就是关于真人秀的受众群研究。他认为,真人秀就是在给大家创造各种不同的体验。这种体验不仅仅是心理上的含义,也表现在行动上。过去的相亲节目可能更注重结果,而现在的相亲节目恰恰是一种体验式传播,更注重过程、过程中的人以及人的各种戏剧性表现。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朱秀清则表示,相亲真人秀节目是在“剩男”“剩女”“宅男”“宅女”的背景下,将过去相亲节目的形式稍微一变卷土重来,符合了年轻人“爱现”的口味与特点。无论是节目嘉宾是否是“托儿”,抑或是否真为相亲而来,这样的相亲是否单纯,都要打一个问号。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当初《Take Me Out》版权所属的英国公司与湖南卫视和江苏卫视都谈了合作,只不过最终湖南卫视谈成了。湖南卫视新闻发言人李浩曾表示,湖南卫视独家买断了《Take Me Out》的版权,其他制作机构播出类似模式节目都属侵权行为。而《非诚勿扰》制片人王刚却否认节目侵权,“我们这个节目是原创的”。而颇有戏剧性的是,之前江苏卫视买断了英国ITV的《Who Dares Sings》(谁敢来唱歌),而湖南卫视不久就上马了一个类似的K歌节目《挑战麦克风》,并在收视上很快超过了《谁敢来唱歌》。
引进-复制-同质化,回想起当初“超级女声”和“我爱记歌词”等综艺节目发展路径就不难猜想,电视相亲真人秀节目将很快在国内遍地开花。对此,朱秀清更倾向于把这一版权问题理解为一个“山寨”的概念,而非复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也表示,中国电视节目的寿命长短,不是由节目是否过于娱乐化决定的,节目寿命过短,是由于同质化带来的。一旦一个节目收视还可以,又有一些创新,全国立马会出现一堆类似的节目,因此节目寿命不长,就是因为过量供给而带来的短利。但是中国的电视台太多、频道太多,模仿跟风的现象很难避免。在中国,这是受整个电视市场环境影响所带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