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国际综合
  标题导航
从“一幢楼、一棵树、一瓶酒”到“多彩贵州”
星级厕所助奢靡之风
两岸艺术家合作《图兰朵》
大理举办首届南诏文化节
第六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0-03-27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一幢楼、一棵树、一瓶酒”到“多彩贵州”

    新华社记者  王 丽  王橙澄  石新荣

    近年来,经济发展欠发达的贵州省,大力促进以“多彩贵州”系列活动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升贵州“一幢楼(遵义会议会址)、一棵树(黄果树瀑布)、一瓶酒(贵州茅台酒)”的品牌形象,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推动经济发展。

    “多彩贵州”打响文化品牌

    从国内各大城市,到海外多个国家,近年来大型民族歌舞诗《多彩贵州风》每到一处,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自2006年公演以来,已在省内外演出600余场。

    贵州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为了挖掘、整合贵州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贵州省从2005年开始举办首届“多彩贵州”系列比赛。4年来,先后举办“多彩贵州”歌唱大赛、舞蹈大赛、旅游形象大使选拔大赛等活动,并在2006年面向旅游市场推出大型民族歌舞诗《多彩贵州风》,既展示比赛成果,又形成独具贵州文化特色的品牌节目。如今,这项旨在对外整体宣传贵州的系统工程,已成为贵州一个响亮的文化品牌。

    贵州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李毅说,“多彩贵州”始终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展示作为比赛的主要内容,通过系列比赛,挖掘出流传在民间、乡村的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布依族八音坐唱等不同风格、不同唱法的原生态歌曲,以及苗族锦鸡舞、反排木鼓舞等一大批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原生态舞蹈。这个比赛平台不仅对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了全方位梳理整合,还发现、培养了一大批来自基层的人才。

    贵州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周晓云说,“多彩贵州”主题文化活动全方位、大态势地挖掘、整合文化旅游资源,为以歌舞为突破口实现贵州文化崛起以及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资源和人才基础。

    文艺创作“绝地逢生”

    2009年3月,一部反映贵州乌蒙山区群众在严重石漠化区开荒求生、摆脱贫困命运故事的电视连续剧《绝地逢生》在央视一套播出,引起各界对贫困地区科学发展道路的热议和关注。

    “能够抢占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这在贵州影视剧创作历史上是少见的,同样体现了贵州文艺创作和文化拓展的‘绝地逢生’精神。”周晓云说。

    长期以来,贵州形象被“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符号所代替。为推动贵州文艺繁荣发展,重塑对外形象,贵州省委宣传部每年从省级文化事业建设费中列支1000万元,设立文艺创作专项资金,对宣传贵州形象、弘扬主旋律、坚持“三贴近”的作品进行奖励。

    贵州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是《绝地逢生》等多部影视作品的总制片人,他认为,贵州虽然没有自己的电影制片厂和成熟的制作团队,但拥有很多好题材、好剧本,只要把握住核心文化品牌,资金、团队、技术都可引进。目前贵州影视作品拍摄“借船出海”已吸纳全国社会资金近8000万元。

    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

    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贵州旅游年总收入突破800亿元,同比增长23.29%;全年共接待游客1亿余人次,同比增长27.46%。

    贵州不断深化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把文化有机地融入旅游产品的开发制作、经营管理和旅游服务之中,用无形开发有形,用有形承载无形,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把发展旅游业与文化的开发保护结合起来,找准亮点和卖点,变文化产品为旅游产品,把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变为“有利可图”的产业,形成文旅互促的良性互动。

    借助旅游业搭建的市场平台,利用旅游业产业链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娱乐演艺、节庆会展、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的发展,贵州正在探索建立协调统一、富有活力、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旅游文化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努力构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大格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