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国际综合

第3版
环球参考
  标题导航
王家岭煤矿抢险救援取得重大进展
要闻简报
第六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拉开帷幕
《选民老冤蛋》:投资少好评多
不抛弃不放弃 见证生命奇迹
墨西哥地震与海地、智利地震无关
近百名中外专家学者研讨清明文化
河南伊川矿难7名逃逸责任人归案
印刷版海地《独立宣言》现身英国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0-04-06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近百名中外专家学者研讨清明文化

    本报讯  (记者程竹)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中国绵山第三届清明文化论坛”,4月5日在山西省介休市绵山闭幕。来自全国各地和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等亚洲国家的专家学者近百人,从民俗、历史、文化等视角,对清明节的起源、传承及现代意义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大家认为,清明节在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始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两大文化主题:慎终追远、缅怀先人和亲近自然、感受生命。虽然历史上过清明节的形式有所变化,但这两大核心内容一脉相承,而且在亚洲华语圈国家中有显著体现。正是这种文化的相似与相通,使清明节成为凝聚海内外华人的重要精神力量。

    论坛为期两天,如何让包括清明节在内的中华传统节日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与会者关注的焦点。大家一致认为,形成于农耕文明时期的传统节日,要想在现阶段更好地传承,在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的同时,必须融入时代因素。

    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指出,有人把国外的狂欢、嘉年华概念不加分析地拿来,企图把清明节过成狂欢节,这是与清明节的文化内涵相违背的,不可取。

    专家认为,不少地方在利用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开发的过程中,将能“为我所用”、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部分剥离出来,而将具有相当文化价值却无法直接转化成效益的内容抛弃,这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论坛期间,《清明节》特种邮票首发。该邮票是继《中秋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之后,第五套以我国传统节日为题材的国家特种邮票。据了解,《清明节》特种邮票一套3枚,它的发行使我国五大重要传统节日的纪念特种邮票得以“团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