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成 长
“中小学的艺术熏陶也许对孩子们的审美培养更为重要,现在将儿童剧送给他们欣赏,他们就会成为其他高雅艺术形式的潜在观众,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也会受益。”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党委书记雷喜宁谈到儿童剧的校园之旅,语气中充满着使命感与责任感。
“让全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能看到儿童剧,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持之以恒的追求。”这句话常常出现在中国儿艺各种演出节目的宣传手册上。在剧院专注于儿童剧的创作与推广并取得一定成果的时候,中国儿艺又有了新的忧虑。
“我们希望更多的孩子来到剧场看儿童剧,观众对艺术的欣赏是有惯性的,看过的孩子和家长会常来,但能走进剧场看戏的始终只能是一部分儿童群体。”雷喜宁认为,对于相当一部分家庭来说,儿童剧这一艺术形式还稍显陌生,有的可能因为没有获得信息,有的可能因为经济条件限制,对于农村和边远地区更是如此。然而,学校是每个适龄儿童聚集学习的场所,走出剧场、走进校园,才能让更多孩子欣赏到儿童剧,履行中国儿艺对广大少年儿童的庄严承诺。
中国儿艺也一直为此而努力,在由国家组织的“走进西部”“三下乡”等活动中,中国儿艺的足迹走遍了中国大地,特别是让许多老、少、边、穷地区的少年儿童首次欣赏到儿童剧这一艺术形式,让他们感受到为其量身打造的艺术精品所带来的乐趣。
儿童剧进校园实际上面临着许多困难,最突出的一点是:中小学校园不像大学,普遍没有标准化的剧场或礼堂,许多学校只有在操场上才能实现多个班级的集中聚合。因此,中国儿艺因势利导,创作了许多适合在狭小的表演平台演出的小剧目,如《小吉普·变变变》、《三只小猪·变变变》等。这种剧目往往只有两三个演员,布景也很简单,演员们通过变换手中的道具扮演不同的角色,为小朋友表演戏法、讲述故事。对于经典保留剧目,剧院往往选择学校比较集中的剧场进行驻场演出,以满足少年儿童多样的艺术需求。
据了解,2006年9月至12月,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参与了当年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剧院先后在南京和兰州两地为大学生演出大型青春励志话剧《韶山出了个毛泽东》,得到很好的反响。“这是我们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参加‘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可能是因为我们主要做的是儿童剧,与这项活动的受众不太相符。”雷喜宁表示,他很希望中国儿艺的优秀儿童剧作品参与到一年一度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但目前这项活动主要针对大学生群体,这也让他很无奈。
记者查阅了教育部网站的相关信息。“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从2005年开始,当年国家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资助高校的学生乐团和部分地方乐团到高校开展交响乐的普及演出。2006年,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开始策划以国家级的艺术院团直接走入高校,面对面为高校师生演出。在《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开展2009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通知》中,国家级艺术院团进校园演出的范围限定在“高校”,而高校学生乐团和地方艺术院团的演出只扩大到“高校和中学学生”。此前,在教育部的新闻发布会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表示,在高校普及高雅艺术的基础上,也会适当地向中学倾斜。据资料表明,一些省份已经将中学划在“高雅艺术进校园”的范围之内,但很少有儿童剧参与其中。
“目前文化部直属的9家艺术院团,只有中国儿艺没有参与到‘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我们实际上也是很焦急的。”雷喜宁表示,儿童剧艺术广受少年儿童的喜爱,从剧院多年来在各地演出收到的反响来看,中小学学生特别是农村基层的学生非常需要儿童剧这一精神食粮。
近年来,中国儿艺在走进校园的实践中又有了新的探索。在向少年儿童奉献的节目中,剧院已经不局限在儿童剧上,歌舞、小品、综艺节目成为剧院灵活多样的表演形式。对于农民工子女、残障儿童等平时很难走进剧场的特殊社会群体,剧院也开设了许多公益场次,让这些孩子在剧场内观看儿童剧时,也能感受到在校园中那份温暖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