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市是日本一座古城,早在8世纪末,桓武天皇在京都建都,当时称作平安京。它作为贵族社会的“舞台”,在随后长达400年(794年至1192年)的平安时代里培育了王朝文化,留下了不少古老的建筑或遗迹。15世纪后期的应仁之乱使得京都成为武士团争斗的战场,几乎沦为废墟。丰臣秀吉16世纪末统一天下后大兴土木,对京都的城市结构进行改造。1869年首都迁至东京后,京都随之失去首都地位。1889年,京都市作为一级地方政府正式诞生。因文化遗产丰富,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未遭战祸,幸免于难。
漫步京都市的大街小巷,各种古老的建筑和遗迹随处可见。据统计,这座古城的国宝、重要文物多达1693处。1994年,以京都市的文物为主,上贺茂神社、下鸭神社、清水寺、金阁寺、银阁寺、二条城、西本愿寺等17个寺院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京都市的夜景尤其迷人,在古城四角多层探照灯的照射下,一个辉煌灿烂的古堡光影应运而生,令人叹为观止。
游客来到京都市,都会慕名前往清水寺。它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成为最受人们喜爱的佛教寺院。它的“本堂”有别具一格的四面坡桧木屋顶,供奉的是观音菩萨,前来求神拜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这座香火旺盛的寺院虽然历经沧桑,但保存完好。像日本其他许许多多的寺院一样,它在高高的屋檐和大梁之间都安装了密实的细网,鸟儿无法入内,从而避免了天长日久对寺院酿成的祸害。说起来也许令人不可思议,清水寺的外墙干净到用手摸上去竟然没有灰尘的程度。
日本政府1950年将有关法律加以综合,颁布了《文化遗产保护法》,使得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法律更加系统和完善。在日本,文化遗产保护分为六大类,即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民俗文化遗产、名胜古迹、文化景观和传统建筑群。为了保护那些极易损坏的文化遗产,政府投入巨资将其加以复制,“请进”室内,精心“供养”起来。
京都市对古建筑的保护已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根据不同的档次拨入数额不等的维修资金。以清水寺的“本堂”这种国家级的文物为例,在维修时国家和京都分别出资50%。这座平安时代的古建筑在1629年曾被大火烧毁,后耗费重资重建,几个大殿已全部改建成木制结构。前些年,有人曾打过清水寺的主意,想在这块“风水宝地”旁边修建高楼。该寺院立即采取措施,毅然决然地买下了那块地皮,以防止文物环境遭到破坏。
从保护古都的风貌出发,京都市坚持不建高楼,严格规定城内的建筑一律不得超过45米。尽可能地不拆民居,对住老民居有困难的家庭,政府给予经济上的补助。虽然不少街道十分狭窄,但从来没有随意扩大加宽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京都市不允许出现亮丽的红颜色,谁也不能通融,任何建筑物不得例外。例如,为了与古城色调统一,京都城里开连锁店的麦当劳也只好破例第一次将鲜艳的黄色墙改涂成暗棕色。再如,京都电视台在设计时也顾全大局,被刻意造成佛寺香案上的蜡烛形状。京都市地铁的工期一拖再拖,修了几十年才通车。原来在修路过程中多次发现了文物古迹,只得暂时停下来,制定出保护办法后才能继续施工。细节成就大业,足见京都市各行各业保护文物遗产的责任感,京都市居民保护古都风貌的主人翁意识。正因为这种对古迹保护高度重视的理念,使得京都市成为名符其实的古城。
每年,参观京都市的游客多达4000万,其中有近百万外国人,观光旅游成为该市的主要产业。有趣的是,京都市还出台了一项与众不同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规定凡是穿和服这一日本国服出门的女子可以享受优惠的待遇。如乘坐出租车能享受9折,购物可享受9.5折,逛公园一律免费。“此举的目的在于呵护日本的根,其意义不言而喻。”一位名叫加藤真吾的日本学者说:“根据《文化遗产保护法》,日本传统表演艺术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都不可以加以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