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乍暖还寒时节,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湖南省艺术研究所内两次哀乐低回,老一辈艺术家文忆萱、齐芝田相继去世。这两位三湘戏曲的“活化石”“活字典”的仙逝是湖南戏曲界的重大损失。在齐芝田的追悼会上,八九名生前受过齐老教诲的知名剧作家在灵像前长跪不起……这种人世间的真情令人感动不已。
近年来,记者多次到湖南省艺术研究所采访,所见所闻,总让人一步三叹、感慨万千……
他们乐于与艺术为伴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文化艺术界和其他行业一样,经历了很多风雨。而像文忆萱、齐芝田这样历经风雨的老艺术家,仍然一往情深地为文化事业添砖加瓦、发热发光,实属罕见。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市场经济大潮席卷全国,文化艺术界又是首当其冲。据湖南省艺术研究所负责人介绍,1994年至2003年是该所最困难的岁月。经费奇缺,人才断层,全省戏剧创作唯一的园地《艺海》杂志发行只有几十份,几乎倒闭。而文忆萱、齐芝田等老一辈艺术家,却依然为抢救、发展湖南的民族戏曲艺术呕心沥血、栉风沐雨地奔忙在三湘大地上。
齐芝田长期从事戏剧编辑工作,改革开放以来,经他发现、修改和推荐发表、排演的剧本如《深宫欲海》、《喜脉案》等达到10多个,均在全省、全国会演时取得佳绩。晚年离休后,他仍心系艺术,即使哮喘日剧,卧床难起,还坚持为剧作者审读剧本。
文忆萱的一生更是与戏曲事业结下不解之缘,在近60年的艺术生涯中,她在戏曲史的编写、研究和传统戏的挖掘、整理、改编上硕果累累,成为闻名全国的戏曲史家。几十年来,经她教授、辅导后成名的剧作家有数十人,演员更达百人之多。上世纪80年代末期,即将离休的文忆萱受命担任湖南省重点科研项目“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的主编,她不顾年迈体衰,和大家一起实地调查了全省的18个地方戏剧,并参与撰写、修改《湘剧志》和《祁剧志》的工作,该套丛书后来获得国家科研成果一等奖。
湖南省艺术研究所的老同志有一句集体口头禅:不与左右比吃穿,要和人家比贡献。记者于8年前曾到齐芝田、文忆萱家里拜访,惊异地发现他们的穿戴和室内家具还是上世纪50年代的景况。而此时,他们创造的艺术成果早已蜚声全国了。在老一辈艺术工作者精神的感召下,全所广大员工面对五花八门的经济世象,早已形成了“众志成城,岿然不动”的感人局面,“不做金钱物质的奴隶,要当精神的百万富翁”成为这个大家庭成员的共同心声。现所长邹世毅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研究生毕业后即义无反顾地踏进了艺术研究所的门槛。时至今日,当他回顾全体员工这种艺术情结时做出了“把生命和艺术融为一体,让戏剧因子浸润到血液里去”的入木三分的评价。
小门洞引人走进大殿堂
走进湖南省艺术研究所的大门,谁也不会相信这里是一个正处级事业单位。它的门洞很小,只能容纳两人并肩出入。院内只有一栋5层的办公楼和一栋7层的住宅楼,和四周拔地而起的几十层的大厦相比,它简直就像一个小矮人。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个面积不足2000平方米,在岗职工只有40余名的文艺单位,却当之无愧地成为湖南全省戏曲艺术的“总参谋部”。据所领导介绍,从上世纪50年代初成立戏曲改进委员会到全国第一届、第二届戏曲会演,湖南省都取得了名列前茅的好成绩,艺术研究所功不可没。在上世纪60年代全国现代戏会演中,湖南推出的花鼓戏《打铜锣》、《补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新时期以来,湖南省艺术研究所几乎参与了全省所有的舞台艺术优秀创作成果的生产过程,对舞剧《边城》、湘剧《马陵道》、花鼓戏《老表轶事》以及歌剧《沥沥太阳雨》、湘剧《古画雄魂》等获得文华大奖、文华新剧目奖、“五个一工程”优秀入选剧目奖、中国艺术节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等奖项的近百个优秀作品都进行过辅导或修改。
多年来,湖南省艺术研究所的专家学者们在戏曲史、艺术理论以及评论、志书等方面均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1982年开始,该所相继编纂出版了《湖南地方戏传统剧本》61集、《湖南地方戏曲史料》4集、《中国戏曲志·湖南卷》、《戏曲音乐集成·湖南卷》、“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5卷、《湖南地方戏音乐集成》15卷、《目连戏研究文集》、《祁剧研究文集》等重要文献,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成果奖。
与时俱进天地宽
湖南省艺术研究所的专家学者们认定一个人生理念:此生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战!这种赤子般的胸怀,使他们兢兢业业地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据所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来全所多项工作都在稳步地推进。首先,全所人员增至81人,上级拨的经费也突破300万元。难能可贵的是,去年在湖南省文化厅的直接支持和操作下,中断了10年的 “人才工程”终于启动——所里一次性招进9名青年业务人员,为艺术研究所输入了新鲜血液。此前,在新的所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这支“特别能战斗”的小团队又取得了一系列鼓舞人心的成果:初步完成国家年度课题“湖南戏剧文化现状的考察与研究”,“湖湘文库”指定书目《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出版;《湖南近现代文化名人·戏剧家卷》、《湖南地方戏曲腔谱选》等大部已启动编写。从2006年开始,与湖南省祁剧院合作,对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连戏中的祁剧高腔《目连救母》进行抢救、保护、整理演出获得成功。特别抢人眼球的是,2007年倾全所之力,制作了集湖南地方戏曲于一体的《湖南省文化艺术精粹》光盘,为保护、传承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立下了汗马功劳。
该所负责人在谈到近年来多项工作与时俱进所创造的成果时还特别展示了两个“特写镜头”。其一,2008年年底在省财政拨款150万元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建设全省的艺术信息档案数据中心;其二,将濒临解体的《艺海》杂志做大做强,现已从季刊发展为双月刊、月刊及至明年的旬刊,发行数也从当年的每月53份飙升到目前的3000余份,且扭亏为盈。
临别时,记者浏览了湖南省艺术研究所2010年至2015年的五年“远景规划”,发现他们将“剧目工作室”改名为剧影视动漫工作室,把目光扩大到影视和动漫领域;将《艺海》杂志逐步打造成“艺海”出版集团。又如,积极申报、筹建湖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力争与湖南高校合作建立艺术门类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系列点,建立艺术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记者相信,湖南省艺术研究所凭着自己的胆识、智慧以及对艺术事业的赤胆忠心,化理想为现实的日子不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