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公共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国际综合
  标题导航
文化志愿服务温暖黔贵大地
江南文化节展现江南风采
“飞翔的面孔”将亮相鸢都
农家书屋成侗乡文化科技平台
王玉良、张桂徵画展举办
无锡公共文化设施将全年无休
七旬老人自建园林迎世博
广西南丹投资2500万元建文化设施
湖北利川设立文化体育突出贡献奖
四月,点燃你的读书热情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0-04-08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志愿服务温暖黔贵大地
王小萍

    有人就有文化。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成为文化志愿者。如今,文化志愿者正以其独有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而在经济不发达的贵州,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志愿服务形式多样

    除了传统的招募渠道外,广泛的群众根基也决定了文化志愿者的构成多渠道、多样化,且不拘泥于形式和称谓。

    贵州省民间表演艺术家、被誉为“刀锋上的奇人”的吉靖羽于2005年成立了大刀艺术团,以表演苗族、侗族的民间绝技为主。成立以来,艺术团深入到省内外乡村和社区演出200多场(次),免费为基层群众演出32场(次),被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四部委联合表彰为全国“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贵阳市中南办事处辖区内,一群痴迷于京剧的老戏迷自发组建了一个“社区京剧之家”,时不时搞一些戏迷演唱交流活动,许多行经此处的人都会被那份投入所感染。

    因网络而结识、因共同的文化志愿而结盟的贵阳田田义工会、向日葵义工会走进偏僻的乡村小学捐赠书籍、作业本、棉被、衣服等;“意气风发红十字会”志愿者带领农民工子弟小学的学生写春联。

    一位名叫周自信的评剧团退休演员热心地组建了一支残疾人乐队,除了自娱自乐外,还利用节假日走进社区、广场为群众义务演出,让乐队成员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

    贵阳望城坡是农民工外来人口聚居地之一,这里有个“爱心书屋”,是由一名78岁的退伍军人自发建立起来的。十几平方米的小小书屋内,各类图书多达数万本。“我将书屋开在这个地方,让这里买不起书的人也有阅读机会。在这儿,有钱、没钱都有书看。”老大爷如是说。

    试想一下,当每一个人都不吝一己之力为文化的有效传播做一点事,将是一股多么巨大的力量!

    文化传播的热情使者

    文化志愿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传播和展示会起到重要作用。无论是1978年开始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成功编撰,还是始于2005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文化志愿者参与其中,他们提供线索、担当向导和翻译,在与当地群众和民间艺人的沟通中发挥桥梁作用,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王安江,这位苗族老人用一生的行乞生活走遍了贵州苗族的村寨,收集整理出《苗族古歌》,让在长途迁徙和连年征战中遗失了文字的苗族人留存了自己的历史记忆,可谓是志愿于民族文化传承的“苦行僧”。

    曾于2008年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的曾宪阳、曾丽父女在发掘、保护、宣传苗绣和苗族文化方面也做了许多了不起的事:建立了全国首个“个人苗绣收藏馆”供游人、学者们参观、研究,将苗族服饰推向世界。

    贵州于2002年就开展了“民族文化进课堂”活动,邀请很多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人、艺术家将带着泥土芬芳和悠久历史的刺绣、蜡染、猴鼓舞、芦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授给孩子们。这一活动目前已不再局限于民族学校和民族地区,许多民族文化学者也都志愿参与到系列展示和推广活动中来。

    贵阳市五里冲是农民工与外来人口的聚集地,那儿的苗族人较集中。2004年9月以来,10多名志愿者为当地苗族农民工子女上课,并租用一间民房创办了“苗岭希望小学”。在他们的努力下,“苗族文化进课堂”项目成绩斐然,这些随父母出外打工的苗娃学刺绣、学唱苗族古歌、学跳苗族舞蹈、学吹芦笙,苗族文化得到很好的继承。

    文化志愿者的行动还使文化传播的受众面得到扩大。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农民工,这些群体处于文化的夹缝区,文化志愿者利用自身灵活、机动、便捷的特点,及时、有效地向这一群体传播优秀文化。

    2009年,贵州省、贵阳市相继针对农民工子弟开展了义务培训,让孩子们也接受艺术的熏陶。贵阳市群众艺术馆请老师走进三桥“未来小学”,为该校农民工子女义务进行舞蹈培训;贵州省群众艺术馆也举办了首期“农民工子女艺术公益培训班”,179名小学员用书法、绘画、京剧、声乐、舞蹈等多种形式向父母和老师献上了一场生动的汇报演出。

    “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在贵州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农村文艺宣传队”仅在毕节地区就有上百个,队员都是当地20多岁到60多岁的农民。他们利用农闲时间编创文艺节目,为山区的脱贫致富和社会和谐发挥积极作用。

    从“各自为政”到“合作互补”

    文化志愿者活动应发扬其随机应变、自由灵活、以点带面的优势,摒弃其盲目性和间断性的不足,向有目标、网络化、常态化发展。在这方面,相关部门及各级文化馆站应该有所作为。比如,以群众文化网为平台,开辟文化志愿者专栏,整合群众文化服务资源,实现群文机构与群众文化服务的供需对接,让文化志愿活动有的放矢;群众文化业务干部和文化艺术专家为文化志愿者提供培训辅导,提高文化志愿者的服务水平;以评级管理体系为平台,加强对各类群众文化业余团队的管理,树立示范团队,使文化志愿者队伍从“各自为政”向“合作互补”转变。

    此外,如今已是数字化时代,各式各样的文化“群落”促使文化志愿者活动的空间和影响力都在扩大,文化志愿“群”意识成为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新概念,它可以让志愿者由个体集合成群体,发挥出最大效用,并由自发演绎成自主的行为。网络上进行的文化活动具有及时、便捷、互动性强的特点,文化志愿者通过这一载体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在线演示、在线展览、在线比赛、在线培训教育、在线娱乐、在线思想交流……网络能将文化资源配置最优化、最大化,让更多的文化志愿者参与进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