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续鸿明
“岁月无情——不眷恋你,也不偏袒我,谁不说她是一首永远的歌!蛰居者未必安逸,奋斗者会有坎坷。坚定艺术信念,信守人生承诺,少一点得失算计,多一点真诚执着。不管曲折顺利,都在编织多彩的生活;不论成功失败,同样享受探索者的快乐!岁月有情——成就了你,也成就了我。你我都说她是一首永远的歌!刚刚踏上书法之路,风华正茂的小伙儿一个;如今年轻人喊爷爷,中年人称老伯……”
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岁月如歌——张海书法展”日前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张海以上述散文诗《岁月如歌》代替展览前言,打破由主办单位作例行介绍的俗套,令人耳目一新。
时代书风的典型代表
张海1941年生于河南洛阳偃师市,曾任全国第八、九、十届人大代表,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书协主席等职,现任全国第十一届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国务院批准有特殊贡献的专家。
本次展览以“岁月如歌”为题,共展出各体书法作品80余件,立体式地展示了张海从事书法事业近半个世纪的心路历程。展览规模庞大,在中国美术馆的中厅和东、西厅共3个展厅展出,每个展厅都有各自的主题。其中综合厅展出的是4种书体的基本面貌,其他展厅分别为隶书楷书厅、行草篆书厅。各厅展品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展示了张海书法艺术的不同侧面。
据悉,在本次展览的筹备过程中,张海力求以新的形式有别于同类展览。出于这种考虑,本次展览的作品有1/3以上是新近创作的,还有一些是历年陆续创作、首次与观众见面的册页精品。部分作品是从去年在江浙沪三地巡展的“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中挑选出来的精品。
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高度评价张海的书法艺术。杨志今指出,张海先生的书法是一个从不断探索到逐渐成熟稳定、从功力积累到风格确定的过程,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并结合时代审美需求,融入个人的才思激情,融会贯通,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其艺术风格堪称阳刚之美、雄健之美、苍浑之美。他篆隶草楷四体兼擅,尤以隶书和行草最为突出;其隶书以简、隶融合和鲜明的书写性在当代书坛自成一家,被评论界誉为“草隶”;他的小草结体简炼,典雅清秀;大草气势豪迈,老辣苍劲。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他在书法创作的同时,进行了诸多理论方面的探讨,就书法事业的长远发展、人才的培养及精品的推出等,提出了一系列独特而深邃的艺术见解,在书法界引起广泛关注,对当今书法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冯远认为,张海先生是当代书法家和书法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作为书法艺术家,张海注重加强自身修养,深入领会传统精神,汲取精华,锐意创新。其创作以隶书为基,兼及行草和其他书体。整体风格端庄典雅,神清骨骏,一派正大气象,堪称时代书风的典型代表。
中国书协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孙晓云说,张海先生的篆书和草书给人印象最深,尤其是篆书非常精彩,用破锋和行草的笔意,自然潇洒,随意任性,体现了一个“写”字,充满一种活力,充分展现了性情,对于整个书法界尤其是篆书界有相当大的启迪作用。
当今书家应坚守艺术信念
张海虽不以理论家名世,但他多年来一直在思考当代书法事业发展的一些重要问题,并提出“代表作”主张、“一厘米”观念、“经典与大家”等影响深远的理论命题。2008年,他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一文,在全国书法界引起广泛关注。“岁月如歌——张海书法展”举行之际,他又发表了理论文章《书法经典大家怎么出》,对书法经典大家进行了深入的再思考。
张海提出,所谓经典和大家,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里包括两层意思。首先,经典和大家需要接受时间检验,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会经历一定的过程。有些作品、书家的真正艺术价值,也许在短时期内不被人们充分认识,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沉淀,才能真正得到认可。还有些书家和作品,当时人们评价很高,但经过时间的沉淀,也许会证明其价值不是很高。历史是最公正的评判者,即使今天在展览和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作品,也必须经过时间的检验,才能确定其真正价值。其二,所谓经典和大家,不可能也不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因此,不要期望所有人的意见都统一后才去认定经典和大家。
张海认为,书法艺术不断推出经典和大家,经典和大家造就了书法艺术,这是一个寻常道理。适意书写、不计工拙,作为一种书写状态,也许是不可缺少的,然而艺术的经典和大家不可能在这种状态下造就,经典和大家的出现必然是积极探索、努力攀登、汲古溉今、孜孜不倦的结果。
“我们说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决不是说现在就把经典大家评出来,把一顶顶桂冠发到个人手上。提出这个问题,就是要唤起书界创作艺术精品的意识。我们这一代书家,生活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一方面是经过相当时期的禁锢,人们在对书法传统的理解以及技法的传承等方面遇到了相当的隔膜和障碍;另一方面,书法复兴的热潮又遇到了当今社会市场化、商业化的冲击。”张海说,今天的书法家如果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艺术信念,就有可能使书法艺术淹没于经济利益的大潮之中,到头来人们会发现,在表面的喧嚣过后,缺乏经得起历史检验、足以代表时代高度的经典作品和书坛大家。当代书家应该树立这种创作精品的意识,树立高远的艺术目标,并为之奋斗终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出精品、经典,我们这个时代也才能出现真正的书法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