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翟群)作为“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及第五个“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6月18日,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留住手工技艺——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论坛”在京举行。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出席并讲话。
王文章结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的形式和效果,阐释了今年“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主题“非遗保护,人人参与”。他指出,展示这些工艺美术大师的手工技艺,就是要唤起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热情,让大家自觉参与其中,并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和存在有其必然性和长期性,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王文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决定了要把抢救和保护放在第一位,但是抢救和保护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要在传承中延续,在发展中保护,其中生产性保护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它是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的一种保护方式,体现着积极保护的原则。在生产过程中,手工技艺的核心技术、品格、内涵,甚至传承人的个性,都得以传承下来。
王文章还以手工技艺受到原材料限制以及在工具改进过程中所面临的危机和矛盾为例,分析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手工技艺的存续发展问题。他指出,产业化、市场化、商品化这些话题都不必回避,但是我们不能脱离手工技艺,因为手工技艺蕴含着人的智慧和情感。以机器或者其他便捷的生产方式实现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最终会损害传统的手工艺,损害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王文章表示,立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措施。文化部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立法工作,制定出台一些在知识产权保护、贷款、减免税收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将通过评奖、展示、交流等方式来进一步宣传、确立传统手工技艺、工艺美术大师及传承人的价值和地位。
参加大展的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来自政府有关部门、学术机构、专业院校的专家学者140多人参加论坛。国土资源部珠宝玉石首饰管理中心副主任孙凤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常沙娜,专家学者邱春林、刘魁立、朱培初,工艺美术大师张美芳、徐朝兴、王习三、张同禄、文乾刚、白静宜、金文、周锦云、王笃芳等分别发言。与会专家学者还围绕“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化”“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工作所遇到的问题和对策”“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前景”3个议题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