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环球周末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图书馆
  标题导航
同饮一江水 胞波情谊深
“笑语欢歌”逗乐东京观众
乌拉圭观众热捧马友友大提琴演出
中朝首次合拍电影 中方工作组访朝
欧盟国家文化机构合作组织埃塞小组成立
呜呜祖啦:引发争议的世界杯“乐器”
瑞典:长公主要出嫁 民众不愿“随份子”




 中国文化报 >  2010-06-19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同饮一江水 胞波情谊深
——中国艺术团访缅侧记

    演出现场

    本报驻缅甸特约记者  高 华

    2010年6月8日是中国和缅甸建交60周年的日子。日前,中国文化部派出由云南艺术界人士组成的中国艺术团访问缅甸,先后在内比都、仰光、曼德勒进行巡演。艺术团完美的编排组合、精湛而富有激情的表演、浓郁的云南特色赢得缅甸观众的广泛赞誉,为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做出了贡献。

    艺术无国界

    6月3日,中缅两国艺术家庆祝中缅建交60周年的联袂演出在缅甸首都内比都的泽雅蒂利宫正式拉开帷幕。双方精选4个节目,中场是中方为缅甸培训的3位小杂技学员的汇报演出,结尾则是由中方导演编排、中缅演员共同演出、表现中缅人民友好相处的歌舞节目。剧场内气氛热烈,喝彩声和掌声不断,中缅之间的友好情谊让现场观众深深感动。

    演出结束后,缅甸总理吴登盛陪同来访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登上舞台,与两国演员合影,祝贺演出成功。近距离见到温家宝总理的演员们兴奋不已,纷纷表示,能得到总理的赞扬和肯定,能为中缅文化交流做出贡献,他们深感荣幸。中方陪同团成员、参加中缅合作项目签字仪式的中国官员,以及缅甸外交部长、宣传部长、文化部长等10多名缅甸高官也出席观看了当天的演出。

    6月5日在仰光国家大剧院的专场演出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缅甸人民的友好情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演出结束后,全场观众起立,长时间鼓掌,久久不愿离去。看得出来,缅甸观众受到了震撼,他们在感动、在思考。这也说明,好的文化交流项目传递的情感、产生的效果是多么的突出啊!

    缅甸文化部部长吴钦昂敏对中国艺术团的精彩表现赞叹不已,感谢中方派出如此优秀的艺术团和表演节目访问缅甸。缅甸文化部还表示,希望把专场演出的录像资料作为展示中缅友谊的艺术珍品永久珍藏。

    磨砺出精品

    缅甸是我国的重要邻邦,几十年来,中缅关系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在中缅建交60周年这一重要时刻,由中国云南省组派的中国艺术团访缅,意义非同寻常。

    当时,接到文化部的出访任务之后,云南省文化厅立刻行动起来,组成了约40人的艺术团。艺术团团长由文化厅厅长黄峻担任,主持人来自电视台,歌唱演员是上海音乐学院教师。为确保演出水准、丰富节目内容,艺术团还在各地、州艺术院团及云南省歌舞剧院、云南省杂技团精心挑选了演员和编导。

    编导们精心设计节目,为求完美数易其稿,随后又征求使馆意见,报请文化部审定。经过反复推敲、不断磨砺,一台为庆祝中缅建交60周年的专题演出终于出炉。专题演出名为《同饮一江水》,以连接中缅的伊洛瓦底江为主线,充分展现并讴歌了中缅胞波(缅甸语“兄弟”之意)的深情厚谊。

    这台演出融歌舞、器乐、杂技、魔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充满了浓郁的云南特色,却也不乏现代气息。为了保证现场效果,艺术团携带近4吨的演出道具赴缅,包括幕布、背景、音响等。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激情奔放的歌舞、扣人心弦的杂技、伊江两岸泼水节之歌……张弛有序、高潮频现的节目征服了缅甸观众,也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合作显真情

    整个巡演过程中,中国艺术团无论走到哪里都得到很高的礼遇,缅甸文化部组成了接待中国艺术团工作组,机场、饭店、演出场所都有详细的迎送安排。为熟悉剧场,加紧合作排练,艺术团在到达仰光的当天就提出赶往398公里之外的内比都。这让接待组一度感到十分为难,因为缅甸文化部部长吴钦昂敏在审查接待方案时,曾明确指示要确保艺术团的安全和演员们的休息,要让演员们到达仰光后先休息一夜,第二天再赶往内比都。

    缅甸对入境物品的管理十分严格,申报批准的时间很长,按照常规,演出结束后道具也难以从机场取出来。为解决道具入境问题,接待组可谓想尽了办法。他们利用各种人脉关系,冒着很大的风险,硬是在艺术团到达当天将道具从海关取出并运往内比都。

    在合作演出中,中缅双方也竭力配合,显示出两国间深厚的感情。在内比都表演时,缅方希望用自己的翻译主持。然而,缅方的这位翻译虽说平时中文流利,听力也不错,但真的当上主持人后,音调不准、吐字不清等问题就暴露了出来。本着既要相互尊重,又要保证效果的原则,中缅双方商定,把主持词浓缩到最少。后来,翻译按照中方的修改稿,反复朗诵,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主持词背到滚瓜烂熟。在仰光的专场演出也遇到同样的问题,虽然中国艺术团既有主持人也有缅文翻译,且缅文翻译之前已排练多次,但缅方认为节目主持中运用了很多文学语言,如“中缅友谊水长流、树常绿、情更长”等,翻成缅文后怕观众不易听懂。于是,双方当即决定改由缅甸主持人与中方主持人共同主持。中方翻译逐字逐句地与缅方主持人沟通、解说,缅方主持人理解后,再用当地语言重新组织、表达。他们不顾疲劳,排练了一遍又一遍。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的演出不但让缅甸观众“看懂了”“领会了”,更深深感受到了来自中国艺术团的真情。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