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上接第九版)
言恭达:有大爱的民族才是灿烂的民族。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核心理念是“敬天爱人”,即既要遵循天道规律,又要善待百姓,关爱世界。“天道无亲,唯德是授”,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我以为,文化人要有淡定之心、悲悯之怀、忧患之思。要以一点一滴的自觉行动,来修塑自己的灵魂,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我没想到,两年前通过民意测评,我高票当选南京市首届“十大慈善之星”。颁奖会上,我只说了一句话:作为一个艺术家,他的最重要的追求是人文品格与人文关怀,他应该而且必须做到——阳光下感恩时代、文化中敬畏传统、民生里关爱大众。我真实地感到,是人民养育了艺术家,是时代推出和造就了我们这批书画家,我们和我们的老师、前辈们相比实在太幸福了。所以,我们今天没有任何理由不回报社会、感恩时代!我作为江苏省文化界的一位领导,理应起带头作用。我认为,慈善应成为每个人生活方式的首要选择,艺术家需要通过慈善的实践来自觉地提升自己的人文境界,从而完善作品中所透出的人文精神。慈善是低调的,是不图回报的,不能带任何功利色彩,是从心中自愿流淌出的爱心之泉,是一种社会责任。不能想象,一个不具备对现实关怀的作家、艺术家能留下传世经典!慈善也是快乐的,它带给我和家人无比的安慰。我今年已经62周岁,春节时我在给一些友人发的贺年短信中感叹说:“当人们叹息逝去的春光,却无意中留下了那一片清纯。”年逾花甲,我们会骤然发现,人性中的善良、纯粹与宽容是何等的宝贵!享受阳光,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爱天下之善。这的确是我今天的心态——我很眷念人世间同道中的那片“清纯”和“真善”。
问:每年“两会”,您总立足于国家层面和全民视野提交不少提案。像去年的《不要丑化中国人的脸》引起了《美术报》上的大讨论。您致力于推动当代美术创作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但作为一个搞艺术的人,您不觉得很累吗?
言恭达:一个人在一段时期要干多方面工作确实很累、很辛苦,但也很充实、很快乐!1988年巴黎宣言的核心是“改善人类人文生态环境,推动社会健康发展”。我们当前追求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其终极目标不正是这样吗?时代的本质是生活,时代的生命是民众,老子讲“知常复命”,这是传统文化的生存智慧。艺术家要在求学问、明事理中,回归生命的常态。这种文化体悟与哲学思考启示我们:一是要维护全社会文化利益的公平,体现现代人文关怀;二是坚持全球化视野与本土化实践,维护民族文化,促进社会审美向高雅型转化。我们要有意识地引领社会审美价值,召唤文艺责任的回归,带动国民精神的提升,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真正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问:我们从不少媒体上看到对您的书法特别是大草的评析。今天,我们想听听您自己对创作这幅大草长卷的感受和书法审美追求?
言恭达:是的,近几年来我在大草书上着意很多,用功也甚勤,创作了几件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唐诗宋词》、《何振梁在奥运会上的陈述演讲》和这次以“世博”为题材创作的大草长卷。我感觉这次长卷和以往的作品又有新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作心理。这件作品虽然比以往长、篇幅大,但是在创作过程中更放松、更从容、更自由、更豪放。二是技法变化。更注重变化的丰富多彩,虚实、疾涩、大小、长短、方圆、轻重、浓淡、润渴、欹正等,整篇统一协调。三是审美定位。注重造虚写意,动中寓静,虚灵清逸。关于我大草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风格,很多专家都有了不少评价,我认为大多评得精要。简言之:以篆入草、古质遒美、线条纯化。
问:最后,我想问问您,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终极价值和人生追求是什么?
言恭达:我国传统书论中特别强调“人品和书品”的关系,我认为是非常正确的,也是具有终极价值的。强调人品,就是不仅仅强调艺术的本身,而是把一个艺术作品、艺术家放在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去考量。艺术家、艺术作品对社会、历史、文化应产生更大的影响,自我人格应不断完善,并起到积极的表率作用,这样的艺术家及艺术作品才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深远的意义。我将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