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艺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国际综合
  标题导航
心灵震撼的歌
尖尖“小荷”青岛初绽
“莎乐美”缘何获得掌声
爱钢琴的孩子又来了




 中国文化报 >  2010-08-05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莎乐美”缘何获得掌声

    卜大炜

    7月25日,北京音乐厅的观众度过了一个炽热的歌剧之夜。

    这是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一年一度的音乐厅歌剧。今年是理查·施特劳斯的独幕歌剧《莎乐美》,这是内地乐团首演理查·施特劳斯的整部歌剧,其深度和难度非同一般,选题极具创意。

    鲁迅在谈到人们读《红楼梦》的取舍时说道:“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同样,对歌剧《莎乐美》,或许有人为那段著名的“七纱舞”而来,有人猎奇那滴血的场面,但我觉得掌声和欢呼声有很大成分是为莎乐美这个人物形象而发出的。这里产生了一个命题:莎乐美赤裸裸地向先知约翰求欢未遂,便害死约翰,又亲吻约翰的头颅,这样一位受先知谴责的“反面人物”缘何获得如此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题解有二。其一,尽管莎乐美在原作中执迷于施洗约翰,大胆追求爱超出了常理而扭曲变形,场面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但施特劳斯为莎乐美写的音乐极为精致、抒情,他为莎乐美设计的旋律非常甜美,为她敷上了一丝少女的娇嗔,一层纯真的色彩,“像银白色的花朵一样,纯洁而冷艳”,将莎乐美的真爱扩张发挥到了极致,从而引起人们的同情而非厌恶,如同比才笔下的卡门,她身上不再是梅里美的自然主义。源自一种西方作曲家对东方的憧憬,施特劳斯笔下的莎乐美是他心中的东方美。她不是《圣经》文化体系中的女性,也不是我们文化体系中的西施或貂蝉,而与图兰朵等古代东方公主类似,是一个从西方文化审视角度出发而塑造的16岁的东方公主,她才艺俱佳,含有野性和叛逆。

    其二,从符号学的角度看,音乐这个符号体系与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公式、定理或哲学词条这些抽象概念的载体不一样,音乐是将物质性的声音和概念融为一体,我们从乐声中感受到的不仅是文本的概念,还有作曲家对音乐形象注入的情感。歌剧中的莎乐美除了具有王尔德原著文本中出于“世纪末情怀”而赋予的变态性格,还用音乐赋予了爱情和希望等人类的共性,因而音乐修饰、扩展了莎乐美的形象。演出中,当最后一个和弦的余音消散后,掌声和欢呼声爆发出来。“莎乐美”本人也久久无法从角色中自拔出来,她为施特劳斯音乐中的莎乐美而激动,而每一名观众也都从音乐中观照到了自己,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才是掌声的主要来源。从这一点出发也可以去理解《曼侬》、《露露》、《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等歌剧中的那些女主人公。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