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 (记者张云龙于嘉)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专家组近日对正镶白旗公安局破获古墓被盗案追缴的珍贵文物进行了鉴定,初步认为这200余件文物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是鲜卑文化研究领域继呼伦贝尔嘎仙洞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王大方介绍说,专家组将这些收缴的文物与山西大同、宁夏固原北魏墓葬出土文物相比较,发现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认为这批文物应该是北魏时期的随葬品。
经专家组鉴定,收缴文物中的鎏金高浮雕四人头像纹银钵、天蓝玻璃碗定为一级文物,三足饰鹦鹉铜盆、鎏金银耳杯定为二级文物。
“从随葬品的规格和古墓的地理位置判断,墓主人应该是一位鲜卑大贵族。”王大方说。不过,由于没有发现墓志,墓主人的身份还需进一步研究认定。
鎏金高浮雕四人头像纹银钵和天蓝玻璃碗,具有浓郁的欧洲文化特色。王大方说:“出土文物见证了鲜卑人与东罗马和波斯帝国的交流往来。”
他说,20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呼伦贝尔市发现的嘎仙洞,被认为是鲜卑族先祖时期的产物,此次发现应是鲜卑族成长兴旺时期的产物。
王大方说,这批文物的发现,填补了锡林郭勒盟在鲜卑和北魏文物研究方面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