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陕西记者 黄晓峰 实习记者 赵建兰 通讯员 冯克文
今年7月以来,全国许多地方遭受暴雨洪水灾害,各条战线都涌现出了抗洪抢险保护群众的时代英雄。在陕西省安康市“7·18”特大洪灾来袭时,紫阳县焕古镇文化站一位基层文化干部舍生忘死,在转移村民群众时,被突如其来的泥石流裹挟而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用一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谱写了一曲生命壮歌。连日来,抗洪英雄冉本义的名字在安康市广大城乡、陕西省文化系统广为传颂。
砥柱中流的文化干部
7月以来,陕西省安康市遭受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洪水和泥石流灾害。洪灾发生以来,紫阳县焕古镇文化站干部冉本义,作为大连乡联村干部,他和镇上其他4位干部及派出所指导员罗春明一起,不分昼夜地挨家挨户巡查灾情,组织群众撤离。7月18日,当巡查到大连村二组时,他们发现院子上方有滑塌的预兆。此时,院子中的14户43人都是老弱病残的留守者,且只转移出20余人,情况紧急,冉本义立即带人前往清查和带离群众。他发挥自己体格强健的优势,一次次将不愿意离家的村民强行背出去,当他返回到最后一户村民家中准备施救时,泥石流从山上扑了下来。紧要关头,只要选择放弃,他就有生还的希望,但他没有只顾自己,而是挥手招呼同事,高喊:“不好,快跑!”就在这时,劈头而来的强大泥石流瞬间吞噬了他的身体。短短的4个字,成为他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那一次挥手,也成为他留给人们的永恒记忆。42名村民得救了,冉本义和罗春明却牺牲了,3天后,人们才找到他们的遗体。
被救群众吴成凤事后说,他们一共5个人刚从屋里出来两米多远,只听“砰咚”一声,“我说坏了,镇上的干部不见了,当时只有一秒种,差一秒钟我也(埋)在(泥石流)里了。”
两次入党的抗洪英雄
说起抗洪抢险,了解冉本义的人都忍不住会感慨——其实这已不是他第一次抢险救人了。
1996年退伍后,冉本义选择了到最为清苦的基层文化站工作。2000年是他到紫阳县联合乡文化站工作的第二年,当年7月13日,连续两天的强降雨瞬间演变成大暴雨,并导致山洪爆发,河水疯涨。时任乡民兵排长、抢险应急队长的他第一个冲出政府大院,沿街招呼群众到政府院中避难。就在这时,政府下面的院子传出险情:公路上方有泥石流在涌动,地处低洼院落的4户人家被困,随时都有被吞噬的危险。他二话没说,率先冲进院子最下面的房子,背起一位惊魂未定的70多岁老人离开险境。之后,他和应急队队员连续往返四次,将被困的26人安全救出。当得知村卫生室面临倒塌时,他顾不上休息,立即和队员一起将价值5万多元的药品和器械抢救出来。在当时交通中断、物资无法转运的情况下,正是这些宝贵的药品,为抢救受伤群众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0年的“7·13”险情发生后,为了将灾情尽快上报给前线指挥部,乡党委决定派突击队员徒步送信。此时,道路桥梁已被冲毁,山体随时都有发生泥石流的可能。就在领导准备挑选突击队员时,冉本义主动请缨,他说:“我当过兵,身体素质好,保证将信安全送到目的地,请领导放心!”天刚亮,他就和另外3名同志,手拿一把弯刀,肩扛一捆绳子出发了,他们翻山越岭,冒着被泥石流卷走的危险,艰难行进9个小时后将信送到前线指挥部。由于他在“7·13”抗洪抢险中表现突出,被县乡两级党委、政府授予“抗洪救灾先进个人”称号。
出生于1973年12月的冉本义,1992年参军入伍,1995年12月光荣成为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而1996年1月退伍档案转移时与地方衔接脱节,使他未能如愿入党。2008年,冉本义凭着一腔赤诚再次申请入党,今年7月1日再次成为预备党员。然而,成为预备党员的第18天,他却牺牲了。7月25日,焕古镇机关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表决同意并报经焕古镇党委批准,冉本义同志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安“贫”乐业的文化工作者
冉本义自幼热爱文学,多才多艺,从部队退伍后,义务反顾地回到他引以为豪的全国民歌之乡——陕西紫阳。这些年来,他怀着对群众文化事业的热情,把基层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1999年9月,他到紫阳县联合乡文化站报到时,文化站只有他一个人,乡领导问他对文化站工作有啥想法,他说,文化工作在于活动,只有活动才能激发群众的热情。接着,他就策划了一场联合乡国庆50周年文艺会演,活动方案得到乡党委批准后,他从乡政府机关挑选了10名文艺爱好者,又从学校组织了3个表演队,还从村里挑选了几名原生态民歌手,半个月时间就排出了一台精彩的晚会。他组织的两个节目还因此参加了全县国庆50周年活动。这次“开门红”使他信心倍增,在此后的8年中,他围绕计划生育宣传、产业结构调整等主题组织文化活动30余场,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庆活动50余场,他还组织了全乡农民歌手卡拉OK大赛、民间社火展演、乡机关干部书画展览等活动。
2009年,他调到焕古镇文化站。该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紫阳民歌流传最为广泛的地方,而且是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古镇。到岗后,他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只要有时间,他就带着录音机和笔记本进村入户,找农民歌手演唱,找传承人口述。一年多时间,他采集到原生态民歌60余首。
今年,他把文化服务新农村建设、促进乡风文明、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首要任务,结合地域特点和工作实际,精心组织编排适合农村、趣味性强、有感染力的各类小节目,通过平常联系的业余班社到学校、集场、田间地头演出,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在当地,农村乡镇文化站干部多是专人但并非专职,冉本义也是一样。除文化站工作,他还有繁重的联村任务,他经常是白天下村搞中心工作,晚上和业余文艺爱好者一起搞文化工作。但他从来不叫苦、不叫累,始终热情饱满。
舍我助人的亲民“老冉”
他年龄不大,但因工作勤勉,待人仗义,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老冉”。工作上,他从不分分内分外;生活上,他总是慷慨解囊。每次到村民家,他都会说:“我是文化站干部,叫冉本义,本分的本,仁义的义,负责给你们做服务工作,不管有啥事都可以找我。”乡镇工作很特殊,他的岗位虽然只是文化专干,但涉农工作样样都得干。他经常对村民说:“我能办的事,就给你办;办不了的,我找朋友帮忙。”在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中,他先后为50多名群众垫付合作医疗费用。有人说:“老冉啊,你要有思想准备哦,这些钱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还回来。”他憨憨地说:“还不回来也不要紧,不就是一点钱嘛!”
其实,冉本义的家庭并不富裕,妻子没有工作,常年在外打工。前年才买套房子,却欠下12万元的外债。他曾对妻子说:“我工资低,又在乡镇工作,欠了这些账,很对不起这个家。”为了坚守在抗洪抢险第一线,3岁的儿子出水痘了他都顾不上。7月17日晚上,他给妻子打电话说:“这几天有暴雨,要防大汛,我不能回来,你要把儿子带好,晚上要警醒些,注意安全。”18日下午两点左右,他又给妻子打了一个电话,反复叮嘱妻子要照顾好儿子。没想到,这竟是他最后一次和家人通话……
冉本义、罗春明同志牺牲后,紫阳县委、县政府做出向冉本义、罗春明等同志学习的决定,陕西省委组织部、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青联都发出了向他们学习的号召。共青团陕西省委决定追授冉本义同志陕西青年五四奖章。公安部授予罗春明同志全国一级英模称号。
8月1日,陕西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在厅长余华青带队下,赴灾区察看灾后文化重建工作,专程赶往冉本义牺牲的地方,缅怀英雄的基层文化干部。8月5日,陕西省文化厅作出决定,追授冉本义同志“全省先进文化工作者”称号,同时决定在全省文化系统开展向冉本义同志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