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 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时评
  标题导航
北师大成立当代新诗研究中心
河北行唐创建中国纪实散文之乡
《锁沙》:关注当下生态建设
中国戏曲创作与理论的本体回归
回归艺术质朴本色
新兴剧种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中国文化报 >  2010-08-06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归艺术质朴本色
——“首届巴黎中国曲艺节”评奖结果的启示意义

    吴文科

    不久前,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巴黎华商会和法国《欧洲时报》联合举办的“首届巴黎中国曲艺节”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来自中国10余个省市的相声、评书、山东琴书、山东快书、木板大鼓、绍兴莲花落、长沙弹词、常州丝弦、四川清音、金钱板、福州评话、二人转等21个曲种的21个节目分3场做了展演,并进行了由3位外国专家担任评委的评奖。结果,来自河北沧州农村的民间艺人王振义和刘凤鸣合演的木板大鼓《贾宝玉夜探潇湘馆》获得金奖。而诸多国家一级演员,包括在国内具有较大艺术影响力并在业界拥有较高艺术地位的著名演员,却只能屈居其后,仅获得银奖与铜奖。

    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工作的一部分,这次活动的意义应该说是十分重大的。但其评奖结果反馈到国内之后,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和议论:有人认为老外不懂中国曲艺,唯“土”为美,实属瞎评;更多的人则认为评奖结果所蕴含的意义,非常值得国内同行深切反省和仔细回味。

    据称,作为评委之一的法国文化部专员Jean-pierre Wurtz在被问及为何将金奖颁给表演木板大鼓的两个民间老艺人时表示,表演这个节目的两位老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能够十分细心、形象、准确地“说唱”叙述且娓娓道来,我们深深为之感染,不仅为精妙的艺术表现所感叹,更为中国文化的传承精神所感动。

    这位外国评委的表态,应该说的是心里话。因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打动人。其他演员的表演特别是在业内有着一定艺术影响和专业地位的演员,演出肯定也很精彩,但带给这些老外评委们的感动肯定不如前者,否则不会有那样的评奖结果。而当今国内的许多艺术表演包括曲艺表演,的确存在着诸如炫技有余而感人不足的问题。究其实质,演出的投入状态和恳切程度相对不够,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再加上有些名气很大,但艺术修养特别是基本理论素养相对不足的演员,在进行节目的创演和“创新”时,往往南辕北辙、事与愿违:说书“戏剧(小品)化”、唱曲“歌舞化”、谐谑“杂耍化”的偏误也比比皆是,曲艺的艺术本体常常因之迷失而浑然不觉。换言之,对于传统继承的成色不足,导致本体特质的把握无法精准。老外评委不一定对中国曲艺十分内行,但其审美直觉和鉴赏水准的确很高,眼光也很不落俗:能够看到什么是特色和纯粹,什么样的表演才更感人。

    同时,此次“走出去”后获得奖励的节目,基本上都是传统的,新编节目非常稀少。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着新创精品的匮乏;当今曲艺界真正能够拿得出手而足以傲人的看家“资本”,仍是老祖宗留传下来的那些“遗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老外评委们的眼光庶几成为一面特殊的镜子,足以让那些真正聪明的曲艺家们照出几分醒悟来。而这种评奖的“意外”结果及其节目的资源状况,带给我们的震撼作用和启示意义,恐怕也正在这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