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城市空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时评
  标题导航
山寨建筑俗在哪儿
山寨建筑制造者的“风雅”理想
上海:以“最严格制度”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风貌
图片新闻
米脂古城窑洞老街传奇




 中国文化报 >  2010-08-1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寨建筑制造者的“风雅”理想

    余 枚

    “山寨”一词早已耳熟能详,最近受到关注的是它在建筑业的动态:“美国国会大厦”出现在国内某村镇,“奥运鸟巢”搬进了北京地坛公园,“天安门”遍地开花……“山寨”瞄上了世界知名建筑。

    知名建筑遭此“宠爱”,是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在灾难电影中,常设置一些知名建筑倒塌毁灭的镜头来展示人类的溃败和无助,自由女神像、艾菲尔铁塔、科隆大教堂等,都是遭殃的重点对象,因为这些建筑的倒塌,仿佛是对人类历史、理想和能力的否定。像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灾难性突袭——实际上是一次针对特殊建筑而非具体个人的袭击,世贸中心爆炸倾颓的一刻,目击者心如死灰,而转播画面在全球观众的脑中无疑又引发了一次爆炸。

    建筑能牵动情感的本质,依照古典主义建筑美学的总结者约翰·罗斯金在《建筑的七盏明灯》中的理解,是因为建筑是一种复杂的意识形态产物——它们具有生命,标识着所在世界的权力构架,从材质到细节都追求美的形式,并负责保存人的记忆。以他全心赞美的哥特式建筑为例,它们之所以崇高唯美,就是因其完善地体现了基督教“真理”“牺牲”“顺从”三大精神。

    现代精神的全面到来使建筑不再纯粹地高尚、神圣,不再必然具有献祭的精神象征。人们开始像对待劳动工具一样对待它,效率、功能、结构理性进入了建筑学的词典,但这并不意味着建筑就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功能之物。

    今天的建筑依旧承载着一个族群的理想和共识,尤其是标志性、象征性的公共建筑,之所以得以知名,受人喜爱,往往凝聚了建筑者和使用者独特的憧憬——人们希望在天地之间的某片土壤上造一件能代表自己的奇迹,并永远留存。致力达成这样的目标就是每一个建筑设计者的理想。

    那么,眼下各地泛滥的山寨建筑制造者的理想是什么?一般来说,不外乎附庸风雅或者谋取利益。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浙江省玉环县人民法院、安徽省阜阳市颖泉区政府的“白宫”,江苏省华西村的“美国国会大厦”,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南门楼的“天安门”,都十分壮观,既然能顺利通过层层审批,深刻反映了使用者和建造者的理想与共识。而江苏省阜宁县的“中国馆”雕塑,石家庄的“水立方”商场,则在眼球经济方面进行了“创新”。能否借助山寨建筑获得改善处境,效果未知,但由此可见,“永远在模仿,绝不会超越”,是山寨建设者的信条。

    建筑山寨了,问题出在人身上,山寨建筑只是这些建设者脑中的山寨观念和手中强大能力的初步结合产品。要不就将权力与物力交给一个真正的建筑师,委任他为你我去达成理想,我们盯着他,一旦他的脑子也开始山寨,就把他踢走,不要再允许他愚蠢制造成一个实体置于城市之中羞辱我们。否则五花八门的山寨建筑不仅将僵化众人的审美观,还非常不容易收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