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敏帅
北京市52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行政区划调整已一月有余。东城、崇文合并为新东城区,西城、宣武合并为新西城区后,在文化建设方面有着怎样的规划,又会对北京的旧城保护带来怎样的影响?
新西城:交叉调研 打通文脉
8月5日,在区划调整完成之际,新西城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联合全区15个街道,组织“新西城体验行”活动。到9月底,将有近万名处级领导干部和社区群众参观新西城,亲身感受宣南文化、皇城文化的独特魅力。参观内容包括大栅栏商业街、琉璃厂文化街、牛街礼拜寺、烟袋斜街、宣南文化博物馆、马连道茶叶街、天桥、湖广会馆等。
而此前,新西城区委书记王宁与区委副书记、区筹备工作委员会政府筹备组组长张建东已开始了交叉调研。作为原宣武区委书记,王宁主要调研的是原西城的各个街道、社区单位,而原西城区区长张建东主要调研的是原宣武区的街道单位等。
调研与互访的进行,使“古都一翼”的概念呼之欲出。新西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洋在接受专访时明确表示,区划调整将打通古都的文脉。不仅不会导致宣南文化的湮灭和北京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的割裂,反而会使其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得到传承和超越。
记者了解到,原宣武区和原西城区都是北京市的文化大区,合并后的新西城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了189处,其中国家级32处、市级75处、区级82处。据新西城区宣传部门介绍,合并后新西城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从地上文物到地下文物,从皇家文化到宣南文化,从景观风貌到文化内涵,能够构成近乎完整的北京历史文脉。新组建的区委区政府相关部门未来将在认真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使文化事业在新的起点上有新的发展。原宣武区和原西城区内的古都风貌和京味文化将得到更加充分的保护,皇家文化与宣南文化将并存。
原宣武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管贺艳春相信,新西城区设立后,文化项目可以统一规划,而在文化产业投入上,新城区也会考虑到南北的均衡,对于非遗保护投入的力度可能会更大。
新西城区委区政府表示有责任、有能力也有信心保护和发展包括宣南文化在内的北京历史文化。在今后的建设与发展中,包括会馆、名人故居在内的历史文化遗存,将按照“低碳、宜居、科技、文化”的标准修缮,使之成为承载和弘扬京味文化的重要阵地。
新东城:细数家珍 保护地名
和新西城交叉调研与互访体验不同,新东城采取了干部集体学习区情的形式。7月底,新东城区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刘云斋,区委常委、负责区政府常务工作的徐熙组织集体学习,分别向原东城区、原崇文区的730余名处级领导干部“晒家底”,介绍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从故宫到天坛,从王府井到前门大街,从上演《功夫传奇》的红剧场到四合院小剧场“蓬蒿剧社”……
据原东城区人大调研,原东城区是文物资源最多的地区,品级高、数量多、密度大。全区有文物保护单位127处,其中国家级19处,市级66处,区级42处。挂牌保护的四合院330处。东城区还是拥有浓郁皇城文化气息的地域,共有15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面积近5.9平方公里,占东城区总面积的23.6%。而原崇文区,也坐拥世界文化遗产天坛、明城墙遗址、阳平会馆、湖南会馆等众多古迹。新东城区的设立,将使北京核心区的东部彻底贯通,连成一片。有专家建议建立升级的“天坛经济圈”,笼括天坛、故宫资源,与西城古迹整合为北京独有的“世界遗产经济圈”,以前门大街和王府井大街为两翼,统一规划,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多主题的产业格局。
新东城区委书记杨柳荫表示,经过区划调整后的新东城,文化个性更加鲜明,资源更加集中。新东城将打造成为国际化、现代化的“首都文化中心区”;新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北京特色、北京形象的重要代表,未来要建设成为“世界城市”的窗口区。
另外,原崇文特色地名将尽可能保留。除现有的崇文门、崇文小学等地名以及企事业单位名称继续保留外,还将注重适当增加一些增强崇文乃至南城文化符号的地名。在适当时候,还将引导南片地区的开发企业申请具有浓厚崇文特色、南城文化特色与涵义的楼宇、小区名称。
部分专家持审慎态度
北京市调整行政区划的目的为“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推进区域均衡发展;有利于提高核心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利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其中提到,“区划调整后可以集中力量加快老城区改造,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
“这样的表述显示当地相关部门对已残存不多的旧城仍有意继续加以拆除,如执意推行下去,不但伟大的北京旧城将承受彻底损失,而且城市的‘心脏病’将愈发严重,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无法缓解。”北京城市史著作《城记》的作者、北京历史文化保护的呼吁者王军得知北京行政区划调整的消息后感到担忧。
王军的担心绝非杞人忧天。老城的空间格局往往成了新城发展需要克服的对象——有老建筑的拆除,才会有新建筑的高耸;新城区的扩大,又是以老城区的缩小为代价的。
为了推动北京旧城的保护,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黄鸿翔早在2005年就向全国政协提交了一份《关于调整北京市城区及近郊区行政区划的建议》提案。黄鸿翔当时的设想是:一个区要从二环以内一直延伸到五环以外,形成放射形的区域。“这样可以在二环内搞文化、旅游,在三环、四环建商务区、搞建设。”黄鸿翔设计的北京区划调整方案虽然最终未能实施,但由时任北京市长王岐山亲自牵头负责该课题的研究,足见北京市政府对这一提案的重视。
然而,“这次公布的北京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和我当初的设想不太一样。”黄鸿翔坦言,“还是在旧城里动脑筋,若发展产业,还是要大拆大建。”不少持审慎观点的专家也担心,原来东城、西城的发展空间已大大饱和,南拓需求迫切,产业转移、开发旧城的冲动,是否会改变南城长久形成的文化生态,城南文化会不会因此模糊、变味?
目前,由于区划调整带来的机构整合、人事安排等工作尚未全部完成,部分文化保护工作处于停滞状态。去年,崇文、宣武两区曾联合申报“宣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然而,在今年新增的4处“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却并未见到宣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身影。记者就此事征询新东城和新西城的相关机构,也未能得到确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