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小欣
渔梁古镇位于安徽省徽州歙县城南,依练江而建,镇里有条渔梁古街,依山傍水,蜿蜒而去。镇上的居民在古街两边生息,沿江行商的路人在这里休憩。渐渐地,老街两边的民居、店铺及祠堂林立。这里成为一方热闹欢腾的天地。
可与都江堰媲美的渔梁坝
渔梁坝紧邻渔梁古镇南侧,始建于隋末唐初。隋末汪华举兵保六州平安,并迁歙州州治于今练江岸边的歙县县城所在地。然而练江时常泛滥,水涝时祸及城根,水旱时城内井枯。历届地方官不得不在练江之上垒石为梁,以蓄上游之水,缓下游之流。但受当时筑坝技术的局限,石坝多次被水冲毁。为保一方平安,只得垒而毁,毁了再垒,直至明代弘治年间府尹彭泽亲自督工重修。
彭泽清去坝心灰沙,表里都以方石为材,并将背水坝面做成斜面以抗击水流冲击。砌筑的多层条石之间以石燕尾销钉连接,相互咬合锁死,每隔1.5米左右,还有竖向石墩插入,让上下层之间也能连成一体。此外,坝上还有三处从北至南渐次低落的泄水槽,以调节水位,水大时可漫坝而过。最北面坝体背水面的斜坡上还留有一方水井,供居民生活之用。
如今经历了百余年风雨沧桑的水坝仍在发挥效用,这不仅要归功于花岗岩的坚硬,更是岩石间的石钉石锁这种建筑设计发挥效应的结果。怪不得我国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会给出“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的高度评价。站在坝上远眺,练江美景尽收眼底。宋代大儒朱熹讲学的紫阳山上竹涛阵阵;两岸金灿灿的油菜花和山光云影一起在碧波间荡漾……
商业兴盛的渔梁街
沿着渔梁坝北端的百步阶梯上行便是渔梁古镇。坝是水上之梁,有梁蓄水,便有鱼可渔了,于是,便称为“渔梁”,镇也就叫做渔梁镇了。自从有了渔梁坝,周围的一切都跟着兴盛起来。
从空中俯视渔梁古镇,像一条大鱼溯江而上。渔梁街是全村的主街,东西走向,仿佛是大鱼的脊椎骨,南北垂直衍生出的十数条巷子则是鱼骨刺。这样一个并不复杂的道路结构长期服务着古镇繁忙的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
和徽州“一门三进士”“父子皆宰相”的古村不一样,渔梁镇是平民的聚集地。反映在建筑上,没有了徽州传统的“忠孝礼节”牌坊,少见高墙大宅,少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幽邃。相反,渔梁街最有特色的就是建筑物的开放式立面。临街而建的二层小楼亦店亦宅,底层面街多为整面的木铺板门,平时打开可以运货经商,洪水来临还可以泄洪。居民逢大水时便把前后木板全部拆下,只剩房屋框架受水冲击,大大加强了房屋的泄洪能力。当洪水退去,清掉屋内泥沙,再装上木板门槛,又可正常生活。
清末至20世纪60年代,渔梁商业街仍有船行、客栈、货栈等店铺100余家。随着交通工具的更替,商业贸易逐渐向县城转移,渔梁古镇的发展才呈现衰弱的趋势。如今,作为徽商之源的渔梁古镇大力发展旅游业,又使自己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春雨初霁,残留在空中的水汽给街上的团形鹅卵石涂抹了一层亮色。一位老婆婆在门口摆了臭鳜鱼、芙蓉糕来卖,身边还有一条静静伴她的老狗。这条老街的气质就在这宁静的氛围中沉淀。
渔梁古地故事稠
渔梁街中段有一座水磨砖雕门楼、黑漆大门的高宅大院,这便是巴慰祖故居博物馆。巴慰祖是乾隆年间声名显赫的篆刻大师。他年少时就喜欢刻印,对钟鼎款识、秦汉石刻等“务穷其学,努力钻研”。其印作构思精巧、典雅工稳,有流畅挺秀、工致细润的美感。除了精篆刻,巴慰祖还善书画、工诗词,被世人誉为诗、书、画、印“四绝”。
巴慰祖故居坐北朝南,二层三进,总面积达1300平方米。高大敞亮的客厅四周挂满字画,玻璃柜中陈列着各式名家印章,小小阁楼因为众多的宝物而光芒四射。巴氏第十三代直系后裔巴雨为了不让历经300年风雨的老宅破败不堪,1998年他和同是徽人的夫人胡丽萍一起投巨资修葺古屋、扩大展厅和充实展览精品,并成立安徽省首家民办博物馆——巴慰祖故居博物馆。修葺古屋时,建筑师傅曾挖到一块石碑,巴雨顺着石碑上文字的记载居然找到一罐价值百万的巴慰祖印章。据说坛子是巴慰祖孙子辈埋下的,后面几代人都没见过,这些印章大大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
“一送郎,送到枕头边,拍拍枕头睡睡添;二送郎,送到床面前,拍拍床沿坐坐添……”这支叫做《十送郎》的小调在渔梁古街上流传了几百年,当地很多老婆婆还能哼出它的调子来。闲坐门墩儿的老婆婆说,以前渔梁镇上吃饭的桌子都是两个半圆拼对起来的,如果哪家的丈夫到外地做生意了,这家的女人就只能用半张桌子来吃饭。留守的女人不仅要照顾老小、养家糊口,更要终日为出门在外的丈夫提心吊胆。
渔梁街和练江平行,朝江一面的小巷都通往码头,靠江一边的店铺往往也是前街后江,可直接到达公共码头或私人码头。渔梁坝上游,一座三角形的小亭挑檐入江,这便是著名的太白问津处。据宋《太平广记》记载,唐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在洛阳同华传舍看到许宣平的一首题壁诗:“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静夜玩明月,闲来饮碧泉。樵人歌垅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被李白惊赞为“真仙人诗也”,于是欣然动身寻访许宣平。
李白沿新安古道来到渔梁古镇,登上一翁独撑的渡船。在船上,李白向老翁打听许宣平的住址,老翁笑答:“门前一杆竹,便是许翁家。”李白访仙心切,一时竟没有悟出话中含义,待下船后才突然想到“门前一杆竹”不就是渡船吗?原来撑船老翁便是仙人许宣平。回头再找,老翁和渡船早已不知去向,后人便在此修建了李白问津亭。
渔梁街默默地躺在古镇中,当时为了防止搬运工滑脚而铺设的鹅卵石随着街道蜿蜒千米。没有人知道它们在这里安放了多久,只是两旁泰源盐栈、元和堂道地药材的门额都已依稀难辨,可它们还在细数着来往的脚步,编织着古镇绵长幽远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