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融
2010年,频繁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天灾人祸,使得越来越多有责任感的人们参与到人道主义救援工作的行列中来。而随着人道救援需求的与日俱增,很多与救援有关的故事也成倍地增长起来。在我国,既发生了8月下旬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武警冲锋舟成功救出四川眉山某地全体被洪水围困村民的感人故事,也出现了青海玉树地震时有人因不懂基本常识,前往震区救援时不但没有帮成别人,自己却倒在高原的不幸事例……
在8月19日第二个“世界人道主义日”到来之际,新加坡理工学院率先在全球开办了名为“人道主义事务专业文凭增进”的课程,旨在加深人们对人道救援与赈灾组织运作的了解,并培养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这一举动意义重大,彰显出有关方面对人道救援的切实关注和务实推进。
据介绍,课程共分为三个单元——人道援助简介、国际赈灾救援行动,以及筹款与相关利益者的关系。该课程将通过理论课和国内外的社区工作实践,为学生介绍人道救援领域的相关课题,教导他们分析灾难影响的知识和技能,着力培养他们的公民与社会责任感。
由于天灾人祸的不时发生,国际社会对人道救援人员的需求非常强劲。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各方面如何面对这样的紧迫形势,如何拿出实际行动参与人道救援,如何研发适合在灾区使用的科技产品,为救援人员带去更多便利等等,的确是一个考验诚意也考验智慧的复杂课题。事实上,除了提供资金和救援物品之外,还有许多方面的具体工作呼唤着人们采取实际行动。新加坡理工学院的做法,无疑带给大家很多思考和启发。
笔者认为,长期以来,对于人道主义救援工作,人们往往过于注重是否热情参与,而对于是否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重视不够。从某种意义上说,援助别人与保护自己应该是同等重要的事情,如果一味地以牺牲自己来换取别人的生命,并不是人道救援的初衷。救助别人,还要减少不必要的牺牲。这就要求救援人员具备专业的救护技能,以及在特殊环境下自我保护的能力。
“人道主义事务专业文凭增进”课程也是新加坡理工学院两年前推出的“专业文凭增进”计划的又一新的举措,该计划旨在让学生接受学术培训的同时,也接受实际的技能训练。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人道救援,有热情,还要有能力。新加坡率先在增加知识和培养技能的高等学府开设人道救援的课程,在“毕业等于失业”的全球就业形势下,也具有相当积极的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