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城市遗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深度报道

第4版
地方文化
  标题导航
文化遗产:让我们生活更加美好
考古专家称该史前遗存文化形态“极为罕见”
文物古建被占作他用,一道难解的题
北京三大历史名园开始修缮古建筑群
“中原(固始)根亲文化活动”走进台湾




 中国文化报 >  2010-08-25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内蒙古东部草原发现一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墓葬群
考古专家称该史前遗存文化形态“极为罕见”

    据新华社消息  (记者景如月 于嘉)在8月24日结束的南宝力皋吐古遗址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位于内蒙古东部草原的这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墓葬群,聚合了多种史前文化形态,在中国东北的古遗址中尚属首例,在整个中国范围内也极为罕见。

    南宝力皋吐遗址和古墓位于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东南约40公里处的南宝力皋吐村,是大兴安岭南麓草原与科尔沁沙地的交会地带。

    遗址和墓葬的大规模发掘工作于2006年展开,至2008年末,共发掘清理395座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墓葬,出土1500余件土陶器、玉石器、骨角器和蚌器等随葬品,随后这一地区又发现一处更早时期的原始生活区房屋遗址。考古工作仍在进行中。

    从已发掘的墓葬看,墓葬的排列、形制、方向以用葬式、葬俗及出土随葬品相当一致。多为仰身直肢单人葬,少数为侧身葬,但不见屈肢葬。有4座为男女双人合葬、1座三人乱葬,还有一定数量的墓葬没有人头骨。出土的随葬口品中有精美的五星状石骨朵(有人称为权杖头)、罕见的陶人形壶及多顶骨制头冠等珍贵文物。

    考古专家认为,这些已发掘墓葬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出土随葬品种类之丰富,在内蒙古乃至整个东北地区都是前所未有的,其多种类型史前文化并处一地的现象也是非常罕见的。“这一遗存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很难归入已经命名的文化类型。”北京联合大学教授韩建业说。

    据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吉平介绍,在古墓出土的随葬品中,陶器的成分比较复杂:大量绳索状条形堆纹筒形罐独具特色,高领双耳壶具有下辽河以西小河沿文化的特征,叠唇弧腹罐又像是下辽河以东辽宁偏堡子类型同类器皿的再现,还有一些陶器表现出松嫩平原小拉哈等遗存的印记。

    吉平说:“南宝力皋吐古墓发现的多种文化并存现象,表明中国东北大部分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发生了密切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其交流的程度,可能超过了我们现在的认识。”

    “南宝力皋吐遗存的文化成分具有多元性,除本土文化外,还有至少五种外来因素。这在以前没有见过,至少在中国东北地区是绝无仅有。”吉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赵宾福说。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认为,该遗存所体现的多元文化现象可能与扎鲁特旗特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有关。“扎鲁特在蒙古语中意为‘驿站’,该地区可能曾有交通要道,南宝力皋吐遗存恰恰表现了这一状况。”

    严文明说,根据目前出土的材料来看,南宝力皋吐遗存除了与东北的史前遗址有密切联系,而且南与山东,西与新疆、甘肃,北与俄罗斯等地存在文化交融现象。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水城也认为,南宝力皋吐原始生活区具有文化通道的作用。“这里发现的火烧墓和叠肢葬等墓葬形式,在同时期的中国西北与河西走廊一带也出现过,因此,两地可能存在某种联系。”

    据吉平介绍,南宝力皋吐遗址和古墓的发掘及文物鉴定工作正在进行,随着出土材料的丰富,该地区原始居民与外界的文化交流状况将被更清晰地展现出来。

    南宝力皋吐古遗址学术研讨会于8月23日至24日在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举行,来自北京、吉林、辽宁、四川、香港和内蒙古等地的近100名考古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