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动漫视界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深度报道

第4版
地方文化
  标题导航
动漫妖怪:“丑陋”形象难掩产业光芒
又过上动漫节的“节”
台湾动漫,让湖南学到什么
第七届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将办
闽动漫游戏产业明年规模可达百亿
《秦时明月》将赴瑞士参展




 中国文化报 >  2010-08-25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动漫妖怪:“丑陋”形象难掩产业光芒

    朱逸宁

    8月16日,美国梦工厂“史瑞克”系列的最后一部《怪物史瑞克4》来到中国。那个绿怪物依然丑陋,又闹起了中年危机,而吸金能力丝毫不弱,据说首日票房达到1300万元。在“可爱”大行其道的动漫世界里,绿怪物史瑞克堪称“妖魔鬼怪”的成功代表。

    妖怪的眼中, 是人间的冷暖

    实际上,妖魔鬼怪一直是动漫创作中长盛不衰的题材之一,尤其是在日本动漫中,比如《千与千寻》中汤婆婆身边的三个头是“舞首”、《犬夜叉》中日本传统妖怪“雪女”、《河童之夏》中的小酷是日本著名的妖怪河童、《百变狸猫》中的狸猫实际是一种类似于宠物一样的小怪兽。

    对此,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周英曾在其著作《怪谈——日本动漫中的传统妖怪》里进行过详细分析。她认为,“日本的妖怪世界之所以吸引人,不仅仅因为‘品种齐全’,更在于它异乎人间之处。”她对日本妖怪进行了分类:天生异物——河童、酒吞童子;半神类——天狗、海坊主;人形类——座敷童子、山男和山姥、撒沙婆婆;动植物及物品幻化类——姑获鸟、木魅、白波(被抛弃的旧抹布和布类幻化成的妖怪)、自然类——地震鲶;灵魂类——附身妖等。

    日本动漫创作的不拘一格,在妖怪题材中反映得最为突出,因为这类角色可以让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思维天马行空、不受羁绊。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妖怪,经过动漫艺术家再度创作,挖掘出了妖怪身上的文化元素,并加入了人类的情感和遭际,从而弱化了原先因相貌奇特而给人带来的恐怖感,变得可亲可近而具有人情味。比如座敷童子,与其说它是妖怪,不如说是一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的喜神,经动漫创意的变形之手,它如玩具娃娃一样惹人喜爱。

    日本文化号称有“八百万神仙”,妖怪更是数不胜数。丰富而多情的妖怪使得日本文化中极端的一面变得平和,使得饱受自然灾害痛苦的民族更加珍惜生命和情感。从这个角度说,内涵深刻、历久弥香的文化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日本妖怪文化之所以是世界文化中宝贵的一部分,正是因为它寄托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

    以《河童之夏》为例,影片以河童小酷为主人公,讲述了妖怪和人类之间的关系,纯真善良的河童与狡诈多变的人类世界形成鲜明对比,不禁让人反思人类内心善与恶的冲突,小酷的“妖怪从不说谎,只有人类才说谎”的话更是深深震撼着每一位观众。正如周英所说,妖怪的可爱可叹在于“那些在人间作祟的妖怪,哪一个没有自己的苦衷?哪一个不是被难以化解的怨念苦苦折磨?有许多妖怪,正是生前遭受了令人发指的待遇,死后才无法安息”。

    妖魔鬼怪 能比正人君子更可爱

    中国文化中当然也不乏各种面孔的神仙妖魔,如《搜神记》、《山海经》、《西游记》等著作中的鬼怪,但奇怪的是,这类形象一进入动漫世界,呈现出的形象不是严肃正统就是狰狞邪恶,缺乏诙谐和俏皮之感。

    以狐为例,我国动漫作品中的狐狸形象一般是为非作歹、诱惑人类堕入邪道的“狐狸精”,以《天书奇谭》中的三只妖狐为代表,这种固有偏见导致了狐狸形象在动漫创意中的缺位,而日本动漫中却有像“七宝”这样可爱正义的小狐妖。

    其实,在我国古代作家笔下,花妖狐魅并非都是可怕而邪恶的,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就有值得人们同情甚至尊敬的好妖怪,可是,我们的动漫产品中却少有她们展现的空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香港导演徐克的动画电影《小倩》以及内地的《封神榜传奇》可算是一种新尝试。1997年的《小倩》改编自《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现在回头看去,其技术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美丽善良的动画版小倩应是对中国传统“动漫狐”形象的一种颠覆。此外,内地的《封神榜传奇》也开始借用古典名著中的神魔形象进行改编。

    事实上,作家笔下或是动漫作品中的妖怪,都能成为承载人类理想、美德和情操的载体,借用多年前电视剧《聊斋》的歌词是,“鬼也不是鬼,怪也不是怪,妖魔鬼怪能比正人君子更可爱”。

    不呆板、真性情的妖怪 也是产业亮点

    形态各异的妖魔鬼怪之所以被动漫创作者所钟情,不仅因为它们能提供巨大的创作空间,也因为其形象具有较好的产品及产业延展特性。

    首先,妖怪造型可以不拘定式,在动漫周边产品的开发方面有更大自由度。比较典型的是龙猫,宫崎骏设计的这个妖怪在人间根本不存在,它似猫非猫、似鼠非鼠、胖乎乎的样子很适合设计成各种玩具,龙猫系列毛绒玩偶是很多动漫迷的珍藏,其他如挂件、配饰、图书画册、音乐CD等更是数不胜数。可以说,龙猫形象不仅成为吉卜力工作室的标识,更带动了相关玩具业的发展。这足以说明,一个成功的“妖怪”背后,是一整条动漫产业链。

    其次,动漫妖怪资源的可拓展性很强,甚至可说永远不会枯竭。只要拥有想象力,作家们可以构建起有趣且富有吸引力的妖怪系列,比如怪物史瑞克,你很难猜出这个绿怪物的原型是什么。它和它的怪物朋友们虽然在今年夏天终结了动画电影系列,但它们为美国动漫产业带来的“利润雪球”显然不会停止滚动。

    一个“动漫妖怪”的成功,除了与产品自身、产业环境有关,还与形象背后的文化习俗、民间信仰以及大众审美倾向有关。西方有“万圣节”的鬼魅文化传统,日本有“百鬼夜行”的习俗,我国则有农历七月半的“鬼节”;在一些Cosplay动漫类表演中,妖怪以其艺术化的造型也颇受欢迎,甚至激发出消费潜力。透过动漫王国中的妖怪形象及其背后的文化,我们看到的是蕴含其中的能推动产业发展的诸多亮点。

    长相怪异、遭遇奇特的妖魔鬼怪们并不因其丑陋而被动漫抛弃,反而是动漫世界中的艺术经典或产业亮点。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