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浙江记者 苏唯谦 王 林 通讯员 金慧君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目前已建和在建的各类博物馆有25座,其中,22座博物馆总占地面积达280多亩,总建筑面积约9.8万平方米,建筑陈列投资总额约7.5亿元。这些博物馆全部建成后,全区每3.6万名常住人口将拥有一座博物馆,遥遥领先于全国每4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平均水平,鄞州区由此获得“中国博物馆文化之乡”的美誉。其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集结效应,被称为“鄞州现象”。
政府及时出台鼓励政策
据了解,在鄞州区这25座博物馆中,民办为主的博物馆有17座,国有博物馆8座。鄞州区为何能建立如此多的博物馆,区政府又是采取什么措施来推动民间兴办文化热。面对记者提问,鄞州区副区长夏素贞说:首先,鄞州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名胜古迹,是浙江重要的文物大区,具有博物馆“生长”的人文基础。其次,改革开放以来,鄞州经济、文化跻身全国百强县前列,为博物馆“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环境。第三,随着民间收藏热的不断升温,一些民间收藏家不再满足于个人欣赏,纷纷投身兴办博物馆,为博物馆“生长”埋下了良好的种子。第四,政府因势利导,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鼓励政策,为博物馆“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和条件。
2008年8月,鄞州区出台了《关于鼓励促进我区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试行)》,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随后下发了《意见实施暂行办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意见》明确规定,由个人和民营企业出资筹建、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民办博物馆,投资额度在每平方米4000元及以上的,区财政给予每平方米500元的一次性补助;投资额度每平方米不足4000元的,给予每平方米300元的一次性补助;最高补助额度可达400万元。对免费和低价收费的民办博物馆,区财政将按参观人数、展览次数等给予经费补助。区内民办博物馆组织外地展品来本馆进行展览,按规模大小给予2万元至4万元不等的补助;到市外或国外进行异地巡回展出,按规模大小给予3万元至10万元不等的补助。民办博物馆建设用地可得到优先考虑。《意见实施暂行办法》则对民办博物馆的申办条件、提交材料、申请审核、年检及终止程序,以及经费补助申报审核程序及监督考核内容等,作了详尽规定和要求。
“政府出台鼓励政策,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去年,我们发放建筑面积补助,最多的一家博物馆补助达到200多万元,享受免费开放补助较多的也有40多万元,但产生的效应却远不止这些。”该区文广新局分管局长施建华感慨道。
“民办博物馆的建设用地可得到优先考虑”等鼓励政策,引起宁波地区乃至省内外的关注,吸引了一批民营企业家和收藏家,如40余年收藏中医药名著、名方珍品的明贝堂中医药博物馆馆长项志秋,钟情收藏甬式家具的吴慈,斥资建造华茂美术馆的华茂集团董事长徐万茂,创立鄞州居家博物园的翁林芳,宁波百福古木家具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国林,国家级非遗朱金漆木雕传承人陈盖洪,慈溪宁波金鲁班大木作园林公司董事长郭永尧等,纷纷加入兴办博物馆的行列。
鄞州区文广新局局长周海明说,最近又有几个民办博物馆提交了筹建申请,有关部门正在按照《关于鼓励促进我区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试行)》要求在认真审核考察。
博物馆积极探索运作新模式
据鄞州区博物馆协会副会长陈万丰介绍,鄞州区在构筑城乡协调新蓝图时,走的是“共创共富”之路。区领导认识到,博物馆是现代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是文化惠民、终身教育的好场所。所以,区政府大力扶持具有鲜明专业特色、领先行业水平、反映本地历史、彰显地域特色的民办博物馆。
随着鄞州区的博物馆数量不断增多,也催生了博物馆的多种运作模式:
合作联办模式。出钱、出地、出物或双方、三方联姻办馆。如宁波(鄞州)博物馆采用资源共享、一馆二牌等方法,开创了市和区共建博物馆的新机制。原来由宁波轻纺城股份有限公司筹建的宁波服装博物馆,改由鄞州区政府投资后,在湾底村的天宫庄园景区建立新馆,天宫庄园景区负责管理,探索三方联办新模式。
企业+博物馆模式。企业博物馆是博物馆中的生力军之一。如华茂美术馆、宁波(鄞州)明贝堂中医药博物馆、鄞州滨海博物馆的投资主体是企业,其日常运行依托企业支持,目的是借助博物馆保存自身创造的文化财富,创新、提升企业文化,扩大社会影响力,两者共生共荣。
景区+博物馆模式。文化底蕴是景区之魂,有文化的景区有吸引力,更具综合优势。如它山石雕博物馆是它山堰景区的开发配套设施,南宋石刻公园依托于东钱湖景区,宁波服装博物馆和宁波市非遗展示中心则是依托天宫庄园景区,以此增加旅游内涵。它们虽有国办、民办差异,但共同点是不以博物馆来盈利,博物馆和景区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生产基地+博物馆模式。如紫林坊艺术馆、朱金漆木雕艺术馆、宁波世界厨房文化博物馆等除具有一般博物馆属性外,还具有企业产品陈列厅的属性,是产品陈列厅向博物馆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