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四川记者 唐 凯 干德明 付敬蓉
上海世博会是一个超级大型博物馆,而世博会里的省(区)市活动周更是一个文化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四川上演了一台大戏,以此感恩世界。电影《唐山大地震》还在热映,而汶川大地震的影响还在继续,四川正借世博会向世界表达心愿,传递某种信号……
信号之一:四川人知恩图报
据称,本次“四川活动周”是四川省对外文化活动规模最大的一次:精心选拔了专业和原生态演员495名,历时一年两个月的创作和排练,300余人的保障队伍,30万只小熊猫、2万只大熊猫、6万顶熊猫遮阳帽、5万本四川非遗介绍手册、50万份节目单,加上服装道具,整整用了30个集装箱。花这么大力气,下这么大功夫,就是想表达“四川感谢您”的诉求。用“四川周”文化演艺活动总指挥、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窦维平的话来说,“虽然5·12地震给四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但四川却同时受到国家、世界给予的高度关注、鼓励以及实实在在的援助。对此,四川人民有着发自内心的感恩、感谢之情。我们特别要借这次机会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
信号之二:四川人精神不倒
本次“四川周”所有文化演艺活动均“川味”十足。《光明日报》在以《水润天府 生命之舟》为标题的文章中写道:只要走进“四川周”,你会发现四川的味道,不只是辣;天府的气质,不仅是闲。
《新民晚报》则以“川山、川水、川人、川魂”定位四川品格。文章说,无论是馆内参观还是置身于活动周的演艺氛围,都能被四川民众在抗震救灾中所树立起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精神所感染,这也成为四川人带给本届上海世博会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东方早报》评论说,汶川地震一度牵动着国人和世界人民的心。本次“四川活动周”要向世界传递出“四川感恩,四川感谢您,四川欢迎您,四川依然美丽”的信息。丰富多彩的“四川活动周”文化演艺活动在展示四川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也体现了四川人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从地震灾难中站立起来重建家园的抗震精神和中国力量!
信号之三:四川有无限商机
除去精彩的文化演艺活动,“四川活动周”还组织了一系列商贸活动。据悉,四川省组织了近200名的庞大代表团,举办了“中国白酒金三角”酿造区生态科学研讨会、四川省与上海美国商会企业交流合作论坛、四川-上海重点产业合作对接会、四川省名优特新商品(上海)对接会暨四川商品进千店活动、中国川菜美食展暨川酒品鉴等一系列活动,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还以“四川好玩”为主题,向上海5个社区赠送了总计1000张的四川景区门票。
据《解放日报》报道,仅在四川—上海重点产业合作对接会上,川沪两省市签约经济合作项目35个,投资额75.26亿元,分布在四川省11个市。合作协议中还包括1个友好城市合作协议、2个战略合作协议。
上海世博会省区市活动周运营团队营销副总监邓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四川人用“四川活动周”这个葫芦,在世博会上卖出了真情感恩的“情感药”,川味十足的“文化药”和西部大开发新十年的“商机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