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公共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专题
  标题导航
章太炎:学问只是失意时的消遣
回忆太重,文字太轻
民国海派绝版小说丛书出版
上海把“纸上世博会”搬进北京图博会
我国成为2012年伦敦书展主宾国
好书速递




 中国文化报 >  2010-09-02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好书速递

    《茶杯:寂光幽邃》

    一只小小的茶杯,蕴含着无穷的奥秘。它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茶器之一,更赋予了品茗之时的美感与趣味。从胎土的选择、杯形的拿捏、釉药的施彩、土窑的烧结,茶杯在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蕴藏着大学问。茶杯与茶汤的交融、肌肤与杯沿的轻抚,更让品茗人在把玩杯器之时,别有一番意味;而中国悠久的品茗文化,以及历代文人对于杯器的歌咏传颂,更造就了茶杯的深厚内涵。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晶莹润泽的一盏盏茶杯,向读者展示了其中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

    (池宗宪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8月出版)

    《红楼诗梦》

    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之一,是常常夹带一些诗词。在多数小说中,诗词只是一种趣味性的点缀,而《红楼梦》的诗词则和作品的思想、情节水乳交融在一起,是作品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该书收录了《红楼梦》里出现的大部分诗、词、曲、赋、联语、偈语、谜语、酒令等,也因其价值不等略作取舍。作者刘耕路是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编剧之一,年轻时即专门学习古文古史,尤致力于中国诗歌史的研究。在《红楼诗梦》中,作者逐一讲解诗歌中引用的典故,评析其艺术价值,探索隐喻其中的人物命运,亦解读了曹雪芹依人物性格与文采“按头制帽”的创作功底。

    (刘耕路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8月出版)

    《一片记忆——与清三代青花精品瓷片对话》

    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作者酷爱青花瓷,更是个中玩家,收藏了许多青花瓷片。该书收录、展示了作者收藏的康雍乾清三代精品瓷片。作者与每一片瓷片厮混、交流、对话,玩味与瓷片的机缘,品味其中的历史和文化、韵味与气质。可以说,每一片瓷,都是独特的“一片记忆”。

    (石雨 著 中华书局2010年8月出版)

    《苏诗研究史稿》

    该书稿系国内第一部对苏轼诗歌的研究历史做全面系统分析的专著,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历代苏诗的注释著作做系统的研究,对每种重要笺注本,举凡编撰缘起、成书过程、编次体例、成就、局限与影响等问题,均做深入探讨;对历代苏轼诗集的编刻,对苏诗的辑佚、辨伪和系年等问题做了稽考;对历代苏诗论评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再评述,尤对每一时期的主要相关文学流派及主要苏诗研究者的苏诗观,给予相当分量的学术述评。

    (王友胜 著 中华书局2010年8月出版)

    《唐山大地震》

    1978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是迄今为止400多年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页。作者钱钢当年曾经赶赴唐山参加抗震救灾活动,以其亲身经历和感受,全景式地真实记录了这场大地震和在大灾中的人们,也留下许多思考,使得这场灾难在更广阔的时空获得了更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注。《唐山大地震》曾多次再版,还先后被译为日、英、韩、法等文字,并被美国的一些大学列为新闻写作的教学参考书,部分章节被收入香港的中学语文教材。此次再版,在附录中增加了作者近年所写的一些相关文章和评论,包括作者在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所写的评论。

    钱钢,上海大学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唐山大地震》、《大清海军与李鸿章》、《大清留美幼童记》等著作。

    (钱钢  著  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

    《居所中的水与火——厨房、浴室、厕所的历史》

    我们人类的生活开端,正是从水与火的使用开始的。把水与火纳入居所,就是文明的进程。厨房、浴室、厕所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见证了我们从茹毛饮血的野蛮人变为文质彬彬现代人的过程。住所中水与火的历史,也是管窥人类文化生活的视角。该书的作者正是从这个角度,回溯历史长卷的一隅,为我们带来妙趣横生的知识。

    作者光藤俊夫1930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50年毕业于大阪工业大学,专业是建筑学。他亦是京都市立美术大学美术系西洋画专业的毕业生,现任昭和女子大学教授、建筑师。中山繁信1943年出生于栃木县,曾任宫胁檀建筑研究室、工学院大学建筑学专业伊藤正尔研究室助教。现为中山繁信设计室负责人,工学院大学讲师。

    (中山繁信 光藤俊夫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