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稿部策划
中方代表徐永昌在“9·2”仪式签字
战火硝烟与和平钟声穿越65年的漫漫时空,战争的苦难与胜利的光荣值得永远铭记。连日来,全国各地纷纷举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的活动,传承抗战精神,关爱抗战老兵……和平年代的人们没有忘记先辈们为抵抗外侮、保全民族血脉做出的巨大牺牲。然而这样的纪念活动以“8·15”前后最为集中,这是因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8·15”被当成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相比之下,9月3日作为法定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似乎并不为更多人所知。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探寻和对有关专家的采访,本报记者尝试梳理事关1945年8、9月间那场伟大胜利的时间脉络,“8·15”“9·2”“9·3”“9·9”等关键时间节点的意义逐渐清晰地重新凸显于历史的时空——抗战的胜利得来不易,各个时间节点都清晰地反映了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最后征程,但9月3日作为法定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对从1931年就开始独自对日作战后来又融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洪流的中国人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历史选择了“9·3” 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先让我们对抗战乃至整个二战走向最后胜利的时间段进行简要的回顾——
1945年夏,德国法西斯已经灭亡,欧洲战争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盟军在亚洲大陆各战场对日军发起反攻。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但是,日本军国主义统治集团执迷不悟,继续负隅顽抗。据此,盟国决定对日实行摧毁性打击的最后一役。
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召见日本驻苏大使,通告苏联参加《波茨坦公告》,并宣布对日作战。8月9日,苏联出兵我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动全面进攻。同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我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力量在全国各地向侵华日军发起强有力的攻势。至此,日本法西斯的全面失败已成定局。
8月10日,日本发出乞降照会,当晚,消息即传遍全世界。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战败。因此,很多人认为,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为8月15日。但在8月15日这天,日本宣布的是停战,而非投降,更未签署投降书。“终战诏书”通篇没有“投降”二字,只字未提侵华战争。
8月16日,日军大本营在下达“停止战斗行为”的命令同时,又命令日军“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了自卫可以采取战斗行为”。由于日军宣布投降又不放下武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反攻作战仍继续进行,而苏军在我国东北的进攻也遭遇困兽犹斗的日本关东军的顽固抵抗,黑龙江虎头要塞的最后一股日军于8月26日被歼灭,8月30日,我八路军部队与苏军联手攻克了山海关。据资料统计,8月11日起的全面反攻作战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力量共解放县以上城市150座。
从8月15日开始,日本正式投降仪式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举行成为各方瞩目的焦点。“在8月20日前后,突然各国传出日本投降是使缓兵之计,实际在阴谋报复。”这是《新华日报》8月20日的报道。“日本军政府拖延投降时间,挑拨盟国团结,制造中国内战的阴谋,越来越加显著。今日新闻中的重要事实是:日本借口飓风袭击,已将投降签字拖延到9月2日了。”8月26日《新华日报》的报道既反映了各方的担心,也显示日本向反法西斯同盟国正式投降签字的时间终于要落定了。
盟国和中国战区的受降工作在加紧进行。1945年8月21日,受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派遣,日本乞降使节、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少将一行四人飞抵湖南芷江,向中国军方乞降。同日,国军陆军参谋长萧毅肃中将召见并训示今井武夫,指示投降准备事宜。尔后,国民政府将中国战区划为15个受降区,指定国军受降主官、日军集中地点和办理投降地点,以何应钦上将为全权代表。受降区遍布中国大陆、台湾和越南。此后,日军纷纷向中国军队和武装力量投降,各个战区和战场举行了多个大大小小的受降仪式。
9月2日,日本向盟国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9时4分,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天皇和日本政府、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军队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9时8分,麦克阿瑟以盟国最高司令官的身份签字,接受日本投降。然后是接受投降的9个盟国代表分别代表本国依次签字。当中方代表徐永昌将军签字完毕,一位中国记者发现时间恰好是“9·18”——9时18分。“9·2”日本投降签字仪式正式宣告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失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对饱经战争苦难的中国人民来说,9月9日的南京受降仪式也意义非常。9月9日9时,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黄埔路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礼堂举行,中国军队受降全权代表何应钦上将接受了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代表冈村宁次签字的投降书,标志128万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投降。
在“8·10”“8·15”“9·2”“9·9”几个时间节点,每当胜利的消息传来,国人都是一片欢腾。1945年9月3日,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3天,其中9月3日放假1天,以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此时,8月28日飞抵重庆与蒋介石、国民党谈判的毛泽东和中共代表团加入了重庆人民欢庆胜利的行列,毛泽东还为《新华日报》题词:“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1946年,国民政府形成决议,以每年的9月3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新中国对“9·3”抗战胜利法定纪念日的确定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23日通过了统一全国年节和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把8月15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1951年8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宣部副部长、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的请示报告上批示,同意将抗战胜利纪念日改为9月3日。周恩来总理为此于同年8月13日签署政务院通告。通告指出,“查日本实行投降,系在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日本政府签字于投降条约以后”,“故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应改定为九月三日”,要求全国人民在每年这一天举行纪念。
这年的9月2日,首都各界5000余人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庆祝抗战胜利六周年大会。毛泽东主席和斯大林当天互致了贺电。
有关专家表示,在此之后的40余年间,受国内国际多种因素的影响,尽管没有每年都举行高规格的纪念活动,但是,除了1955年和1975年之外,在1965年、1985年和1995年这3个“逢十”年份的9月3日当天,在北京都举行了隆重的集会,有中央领导人讲话,而且逐步演变为由最高领导人发表讲话。
“9·3抗战胜利纪念日”在1999年国务院修订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里面再次得到确认。《办法》列出的关于抗日战争的纪念日有3个:“7·7抗战纪念日”“9·3抗战胜利纪念日”“9·18纪念日”。9月3日作为我国唯一的法定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由来和延续确定,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抗战历史的清晰认识和严肃态度。
有关抗战史专家表示,以战败国签署投降书的次日为胜利纪念日,符合国际惯例。例如,1945年5月7日,陆军上将约德尔代表德国,在巴黎附近艾森豪威尔的司令部向盟军投降并签署投降书,于是5月8日就成了“欧洲胜利日”;1945年5月8日,陆军元帅凯特尔代表德国,在柏林签署无条件投降书,向苏、美等国正式投降,因此,苏联和以后的俄罗斯及独联体各国将5月9日视为“卫国战争胜利日”。
“5·8”“5·9”“8·15”“9·2”“9·3”……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对本国的二战胜利纪念日(或称“光复日”)设定各有不同。有意味的是,俄罗斯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今年7月14日批准将9月2日设定为该国新的纪念日——二战结束日。俄联邦委员会对此解释说,设立这一纪念日的国际法基础是1945年9月2日签署的日本投降书,包括苏联在内的同盟国接受了日本的投降。日本投降书的签署意味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确认了苏联对日作战的合法性。其实,这也不算新,可以视作是俄罗斯对苏联曾经确定的“9·2”二战结束日的重新认定和恢复。
有专家指出,就目前来看,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和“战胜日本纪念日”。各战胜国的胜利纪念日,或是以日本投降书的签署为依据,或是以本国政府宣布接受日本投降为依据,但没有哪一个国家以日皇裕仁向其“臣民”宣读所谓“终战诏书”作为战胜日本的标志。日本当年向同盟国表态无条件投降是通过中立国转达正式照会,中、美、英、苏四大国政府在接到这一照会后,在日皇广播4个小时之前,就已经向全世界庄严宣布接受日本投降,并向敌我双方武装部队下达了停战命令。这是战胜国的权力和荣誉的象征。这一宣告对胜败双方均有至高无上的法律约束力,也是日本投降书的法律依据。
我国“9·3抗战胜利纪念日”的纪念活动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时达到了高潮。200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重要讲话。2010年5月9日,胡锦涛主席应邀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庆典。根据胡锦涛主席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2009年11月14日在新加坡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达成的共识,2010年9月两国将共同举办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庆祝活动。有关专家评述,这一安排不仅打破了一直以来我国仅在“逢十”年份举行高规格纪念抗战胜利活动的惯例,同时也开创了与另一个战胜国政府合办纪念活动的先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时间最长,牺牲尤为惨烈。抚今追昔,对抗日战争胜利伟大意义的纪念,对抗战凝聚的伟大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将永远激励中华儿女为维护世界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对“9·3抗战胜利纪念日”法定地位和意义的认知和了解,是中国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报记者 卢毅然 撰文 图片据新华社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