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斌
最近影视“套拍”很流行,电影《唐山大地震》取得了惊人的票房成绩,其原著《余震》的作者张翎已向媒体证实,华谊兄弟将着手把其拍成电视剧;徐静蕾凭借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成功跻身“亿元俱乐部”后,王珞丹版“杜拉拉”又随着电视剧《杜拉拉升职记》进入观众视野;电视剧版《手机》,在5年前的电影版之后,依然凭着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入刻画,赚取了不错的口碑。
所谓“套拍”,就是一部电影或电视剧走红后,继而又被拍成电视剧或电影,即影视通拍。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不同形式的艺术,满足的是不同受众的文化需求,比如有人热衷于情节简练、节奏快速的电影,并乐意享受影院强烈的视听觉震撼和舒适的观影环境,而有人则喜欢每天坐在自家的客厅里和家人一起追看一部电视剧。所以,只要现实中存在不同的观看需求,就意味存在着不同艺术形态的生成动力。
此外,从营销角度看,“套拍”实际上是“套”取一个现成的名头。在电视剧版的《风声》开机之前,华谊老总王中磊曾在谈及把同一部作品拍成电影、电视剧两种艺术形态的问题时,就不否认“这样的翻拍是互相借力”。的确,借助同部作品已经在市场上创造的知名度优势,继而推出另一种形态的同名作品,至少可以省去大笔营销费用,这就像股市中的“借壳上市”,“壳”的确是一种不错的资源,既可以大幅降低进入成本,又可以达成迅速“上市”目的。
不过,从其他企业的“借壳上市”的效果看,这种“壳”能否最终转化为市场的认可,以及可观的商业效益,最终仍赖于企业自身的艰苦打拼和精心经营。同理,借“壳”上市的影视套拍能否获得观众的喜爱和认可,名声之“壳”虽可以起到一定助推作用,但关键还在于作品本身的品质。换言之,“套拍”的作品如果拿不出足以令观众认可的品质,“壳”的光环亦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消散。
影视“套拍”成功者的经验是大抵相同的,那就是在正确的时机,用正确的创作理念,拍了一部正确的作品。由陈道明、王志文、梅婷、刘蓓等出演,“套拍”于同名电影的电视连续剧《手机》,之所以市场反响不错,除了部分原因是由于明星效应外,更重要的是,电视剧版在电影版的基础上,对剧情和一些人物形象做了较大改动。比如电影版《手机》里,故事主要围绕严守一和费墨展开,所以主要展现都市生活,而电视剧版则采用了双线叙事结构,增添了在严守一的老家严家村发生的故事,这样不仅使作品表现的人物和剧情更加丰富,而且由于被放置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其揭露现实的深度和广度都超越了电影版。在人物形象的定位上,比如伍月这个形象,电影版里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电视剧版里则很知性和理性,做出这样的改动,除了使观众耳目一新外,也使作品基调更加温情。
虽然“套拍”很流行,也不乏成功案例,但“套拍”并非成功的代名词。记得电影《红樱桃》当年非常火爆,然而套拍的电视剧却败走麦城。电视剧《过把瘾》曾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然而后来即便由徐静蕾、佟大为领衔主演,王朔监制,但到底有几位观众对此留下过还算深刻的印象?“套拍”失败者虽有各自不同的失败原因,但又有一个可循的共同规律,即作品本身缺乏足以令人认同的品质。也就是说,“套拍”看似简单实则并不简单,如果对作品本身缺乏新的解读方式,满足于啃老本,“套拍”原本倚重的“壳”的优势,只会反过来成为吸引观众的绊脚石。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评论委员会委员马相武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炒冷饭,一是有点犯忌讳,二是不容易出彩”。
笔者认为,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最终能否得到观众的肯定,并不单单局限于其表现形态,而取决于作品到底能给观众带来什么。“炒冷饭”或许并不可怕,关键是不要哗众取宠。观众喜欢的,永远是那些感人的、足以令其产生共鸣的作品。总而言之,“借壳上市”的影视“套拍”无可厚非,其能否为社会接纳的唯一标尺在于,能否触及观众心扉,至于艺术形态,终不过是一个事关个人喜好的“外壳”。所以编剧队伍能否“借壳”创作出新的好作品,就显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