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畅
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是城市发展历程的文化结晶,是城市发展轨迹的展示载体,它们经历了岁月的冲刷,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它告诉人们:城市就是在人们追求美好、向往幸福中走向文明的。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总工程师俞斯佳,近日在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说:“上海在快速推进城市建设过程中,以‘最严格’的制度悉心保护着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目前上海共有1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632处、2138栋市优秀历史建筑。此外,上海确立了中心城区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为27平方公里。在12个风貌区内,共有144条道路和街巷受到严格保护。俞斯佳说“这些道路的红线永不拓宽,而且街道两侧的建筑风格、尺度都要保持历史原貌,哪怕是行道树等道路空间的组成部分也受到保护。”
城市和文化永远是一对孪生姐妹。世界上著名的城市,都有其独特而鲜明的文化形象,就如说起古罗马,人们会想起那里的竞技场和帝国文化,这是历史积淀下来的结果。虽说建筑是城市文化的外在表现形态,其中承载的文化价值才是城市的精神内核,但是如果连外在的表现形态都消失了,城市的精神内核又将如何传承?在法国巴黎,凯旋门西延长线上新建的拉德劳斯,虽然集合了现代建筑和国际500强企业,但至今仍受市民嘲笑,认为是“一个除了雕塑没有任何一件老物件的没什么文化而异常冰冷的地方”。
不知一些城市管理者在决策时想到过没有,当自己大笔一挥,令一大片富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夷为平地的时候,自己已经站到了历史文化的被告席上;当自己的政绩簿上记满所谓的“城市建设”业绩时,自己已经欠下一大笔历史文化债。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博专家罗雨林曾开出一条长长的“清单”——广州近两年遭破坏的19处文物中相当一部分都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实,历史文化遗存遭受破坏的,岂止这一地?城市管理者应该对此进行反思。
历史文化为我们与后世子孙提供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也是吸引人才和资本的环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制止历史文化遗存被随意侵袭、任意破坏的行为,需要呼唤“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因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才能为城市文化遗存筑起固若金汤的保护罩;只有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才能防止城市管理者在GDP崇拜中乱拍脑袋;只有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才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讯息。
上海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体现的是一种文化自觉,是城市管理者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只有城市管理者真正把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制定的“最严格”的制度才具备了行之有效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