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小欣
成都锦里古街沿袭了明清时期川西古镇的建筑风貌,街道遍砌青石,两边青堂瓦舍随街蜿蜒,传统茶馆、客栈、酒楼、戏台与现代酒吧、咖啡厅交相融汇,成为成都市一处浪漫的休闲之地。黄昏时分,高高低低的红灯笼依次亮起,照亮了古街穿越千年的三国风情,也照出了热情纯朴的川西民风。
锦里的前世今生
在成都历史上,“锦里”原本就是一个繁华的商业街区,其雏形在秦汉时期就已形成。据史料记载,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筑都江堰之后,成都平原成为鱼米之乡,蚕桑业和织锦业便从那时逐渐兴盛起来。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战资从蜀锦中来。“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教令》),于是,锦江岸边,浪戏排排濯锦妹;成都城上,日照行行晒绢姑。府河微澜,不彰而流;锦里丝织,不胫而走。曾在两汉时期就名闻遐迩的益州贡品——蜀锦,成为蜀相诸葛亮恢复生产、抵御外敌的经济支撑。
据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夷里桥南岸……其道西城,故锦官也。锦江,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命名‘锦里’也。”因此成都又被称为“锦官”和“锦里”。到南北朝时期,锦里的城墉尚在,但织锦业却衰微了。
新锦里位于成都市武侯区,以前的地名叫槽营坝。传说是三国时期蜀军的养马场,因装草料的马槽连成一片,所以叫做“槽营坝”。还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北伐中原时,俘虏了大批曹魏士兵,押解回川后安置在成都南门外,因而这里又被称作“曹营坝”。
无论“槽营”也好,“曹营”也罢,都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2004年10月,成都市武侯祠博物馆将原来破旧的民居区打造成“西蜀第一街”——锦里古街。这条蜿蜒千米的民俗商业一条街,以秦汉三国文化为灵魂,明清风貌为底色,民俗民风为背景,浓缩了成都几千年的生活与文化。
蜀风古韵满锦里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四川作为三足鼎立中的一“足”,却没有一部关于“三国”的影视作品是在四川取景。其实早在1990年,孙道临、王扶林等著名导演想要拍摄电影版《三国》时就曾到四川考察过,但最后因为能用的实景太少而不得不另选他处。
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秘书长沈伯俊认为,忠、义、智、仁、勇,这些典型的三国文化精神早已深入人心,但三国时期不到百年的历史太过短暂,留下的实物经不起近两千年历史的涤荡,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因此,三国文化的弘扬首先要有一个合适的物质载体,锦里古街便是其中之一。
古街南北走向,两旁店铺为明清川西古镇风格。飞檐翘角的小亭、青砖砌成的门洞、图案祥瑞的砖雕、粗朴厚实的碗碟,无不营造出小街古香古色的历史氛围。身穿汉服的售货员叫卖着三国人物脸谱等纪念品,就连刘备的“草鞋”和诸葛亮的“羽毛扇”也摆在摊位上待价而沽。
大戏台是锦里古街上最高、最宏大的建筑,一层架空为步行街通道,顶部为中国宫殿重檐歇山顶风格。二层的戏台偶尔上演《群英会》、《孔明吊孝》等经典川剧三国戏。描眉画眼、衣袂飘飘,演员在戏台上唱起历史的过往,高腔一拔,才子佳人,王侯将相……
《诸葛亮传》中“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的“损益连弩”是诸葛亮晚年发明的一种一次能发射十支箭的连弩,因体积、重量偏大,多用于防守城池和营寨。这种冷兵器时代的“机关枪”在锦里古街得到传承和发扬,一家叫做“诸葛连弩”的射击店引来很多年轻人一试身手,三国时期的军事思想随之流转。
“张飞牛肉”店里居然真有一个张飞打扮的汉子,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相传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时曾大摆宴席,张飞不仅是一位屠夫,而且是一名烹饪高手,他卤制的牛肉面黑心红,味美可口,得到两位义兄的一致称赞,便有后人借用“张飞牛肉”的名号来推广自己的牛肉制品。
川西民俗活色生香
锦里古街的生活是“巴适”的。茶坊、餐厅、咖啡厅、酒吧一应俱全,夜幕刚刚降临,老板们便张罗着将木制的桌椅摆在门口。年轻人三五成群,或饮酒、或品茶、或啜着浓浓的咖啡,过滤掉都市生活的烦恼,轻轻柔柔地诉说着自己的心事。
相对于本地居民,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更容易被街道旁的民俗展示所吸引。蜀锦织造、面塑泥人、吹糖人、勾勾针、糖画、蛋壳画、木刻画等,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每完成一件作品都会引来围观者的一阵叫好。
有人说“吃在中国,味在成都”,锦里好吃街足以让所有美食爱好者为之疯狂。短短百米的小巷里汇集了各种四川特色小吃:肥肠粉、三大炮、担担面、糖油果子、锅盔、钵钵鸡……
其中,三大炮的制作过程最具表演性:一张木板上,摆着12个铜盘,两两相叠。一个身强体壮的汉子,从锅里扯出一把糯米糍粑,分摘三坨,被依次抖出来。三坨糍粑从木板上弹跳而过,木板带动相叠的铜盘发出“砰、砰、砰”三声响,如炮声然。跃进黄豆面簸箕里的三个糍粑团拣为一盘,浇上红糖,撒上芝麻,即为四川名吃“三大炮”了。
锦上添花、里藏乾坤的锦里古街是闲适的、家常的、草根的。任何一个游客,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心神疲惫,只要走进古街,都会被扑面而来的川西民风熏醉。丢掉行囊,泡一杯花茶、吃一碗张飞牛肉面,便融入了周围的闲适与欢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