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屈 菡 驻山西记者 杨 渊 通讯员 张凤娟
山西省话剧院曾立志要带话剧《立秋》走遍全国,经过6年的努力,他们已成功地走过27个省区市,演出560场。然而,在向目标迈进的路上,有一个地方,让所有人都在心里打个问号,那就是西藏。演员能否适应高原缺氧的环境?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大段的台词能否顺利进行?话剧中讲述的晋商文化能否为西藏观众所理解?
8月21日至23日,作为文化部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获奖剧目之一,话剧《立秋》在拉萨市西藏人民会堂先后进行了3场慰问演出,观众热烈的掌声、饱含的泪水让一切疑问都得到了解答,一切期待都变成了现实。
年过50岁、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的山西省话剧院院长贾茂盛说:“接到文化部的进藏慰问演出任务时,我是有顾虑的。因为在高原缺氧的条件下,演员们表演起来太辛苦了。”但他表示,一旦接下演出任务,就应该认真筹划,做好充分准备。
出发前,话剧院请医生为剧组全体工作人员做了全面体检,排除了隐患;一路上,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主治医师紧密跟随,及时提供帮助;到达后,工作人员立刻补充足够的氧气瓶及相关药品;演出中,剧组史无前例地采用A、B角制度,两套主要演员同时参与,前台演员演出,后台“备份”同步化装,一旦前台演员在演出中出现不适,后台演员立刻补上。
“这是一支优秀的团队,是一支在关键时刻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在首场演出顺利结束后,贾茂盛的眼圈红了。
饰演“老太太”的高梅菊在剧中戏份很多,记者在后台见到她时,她一直抱着水杯不停地喝热水。第一场演出结束后,高梅菊感冒了,虽然身体不适,但她在演出中一点都不含糊。“在台上跟平原地区没什么不一样,演员就是这样,拉开大幕就忘记在什么地方了。”她说,做了几十年的话剧演员,自己一直没敢忘记要兢兢业业、有艺德。而且,团队的团结及同事之间的相互鼓励、体贴也让她感到很温暖。
“除了完成慰问任务,这次演出对自己和团队也是一次生理极限的挑战。”64岁的董怀玉说。他是剧中的一家之主“马洪瀚”,也是年龄最大的演员,“明显感觉气不够用,尤其是遇到大段的排比句,会感到喘不上气。我们可以稍微放慢一点语速,但是激情不能减,戏的质量和效果不能减。”董怀玉说。
西藏武警总队的官兵在看完演出后,报以热烈的掌声。一位士兵表示,该剧情节真挚动人,马家提出的“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价值理念值得人思考。八一中学高一学生郑雪松则说,他从话剧中了解到民国初年票号是怎样退出历史并让位于银行的,真实的人物形象、演员投入的演出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西藏文化系统的工作人员尼玛离开剧场时,眼圈还是湿润的,同样是文艺工作者,他特别能理解台上演员在高原反应下的痛苦,看到他们奋力地说、唱,大幅度地做动作,自己从心底敬佩他们的敬业精神。
“作为优秀保留剧目,就应该让更多的观众去欣赏、了解。” 贾茂盛说,好剧目就应该有市场、有观众。西藏高原缺氧的自然条件,更需要有内地的文艺团体来这里交流,特别需要像文化部保留剧目这样的大型演出。
“西藏演出对我们的团队而言是一次神圣的使命,也是非常严峻的考验,能在这里顺利演出,让我们的信心更足了。”贾茂盛说。导演査明哲说:“《立秋》剧组在世界上最高的地方,奉献了最高水准的演出!”
在西藏成功演出之后,《立秋》剧组再次穿越青藏铁路,赶赴刚刚经历了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的甘肃省慰问演出;随后,剧组再上高原,进入经历了玉树大地震灾害的青海省,慰问灾区人民及驻地官兵。
《立秋》剧组本可以设计一条顺畅的、有丰厚收益的巡演路线,因为还有很多发达省区的观众在翘首企盼,但被文化部授予“优秀保留剧目”荣誉的《立秋》勇敢地选择了挑战,体现了文艺工作者的道义与担当,在雪域高原彰显了优秀文艺作品的巨大社会效益。
结束雪域高原之行,《立秋》的下一个目标定在了祖国的西南——云南与广西。这部中国话剧里程碑式的作品即将完成它走遍全国的目标。
传奇团队将再写传奇,感动之旅仍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