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0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已近尾声。8月30日,由文化部艺术司主办的展演研讨会在京举行。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张凯华主持研讨会,仲呈祥、季国平、王安奎、林毓熙等1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展演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对国家艺术院团的艺术创作生产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本报将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摘编如下,以展示展演成果,促进艺术创作。
季国平(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这次展演既有优秀保留剧目,更有近年来新创作的优秀剧目。优秀保留剧目重视舞台艺术的传承和积累,重视观众和市场的评价;新创剧目则集中体现了国家艺术院团近年来的创作成果,为当代舞台艺术的传承和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为各地艺术院团的剧目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所以我认为,国家艺术院团的导向性、代表性和示范性,首先体现在展演剧目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上。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戏剧艺术的繁荣发展;而看戏观剧也是和谐社会中每一个公民的文化权利,人们需要从看戏观剧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满足。国家艺术院团的优秀剧目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所以国家艺术院团的导向性、代表性和示范性,同样体现在重视市场、还戏于民上。建设和谐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戏剧应该成为重要的艺术载体。“高台教化”本就是民族戏曲的传统,戏曲艺术自古以来就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也是传播中华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美学观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当下,我们在反对“三俗”时,就更应该以优秀的剧目去占领舞台,引领社会,满足观众。
回归市场,还戏于民,才能让观众有更多的机会看戏。剧目与观众是通过演出市场联系在一起的,我在这里所讲的回归市场,是指让更多的观众有机会看戏,而不是简单地要戏剧到市场上去挣钱。剧目与市场一旦形成良性互动,既能带来经济的回报,更能为观众带来精神的愉悦。
龚和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新创剧目与保留剧目并举,是这次展演的重要特色。过去搞活动,大多重视新作品,现在也重视把原有的好作品翻出来重演,在重演中强化它的保留价值。这样一种新老剧目并举的演出结构,既有利于艺术的开拓创新,又有利于艺术的积累提高。
这次展演我看到了两种效应:一是规模效应。如此大规模、高水平的展演引起了首都观众的广泛关注,使这批剧目比平常单独演出有更高的上座率,获得了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竞赛效应。艺术上的进步要靠自由竞赛。这次活动就是文化部给直属院团提供的一个相互学习、相互竞赛的平台。舞台艺术上的这九个直系单位,经这一比,就可以大体上看出各自的优势、各自的问题、各自的追求了。我感到他们都十分重视这次活动,可谓精神振奋,力争亮出最好的成绩。
展演之后还有评奖。这自然是对既有成就的一种肯定和鼓励,但不能一奖了之。奖了之后还应通过公开评论、内部研讨等方式,推动这些艺术门类和具体剧目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是特别看重这些后手棋的。其中,敢于有好说好、有坏说坏的公开评论至关重要。现在的风气是爱吹捧不爱批评,一旦得奖,更容易自我封闭,甚至自封“经典”。我希望对待评奖要潇洒些,重在判断剧目是否有上升的潜质与空间,如果有,就锲而不舍地加以打造,使之真正成为优秀剧目、保留剧目,这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王安奎(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原所长、研究员)
文化部近年来的一系列举措,包括全国优秀保留剧目评奖、全国优秀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和2010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对促进戏剧艺术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戏剧演出的主体是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剧团。民营剧团与广大群众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国家艺术院团则在艺术生产上具有导向性、代表性和示范性作用,他们应能体现国家的形象。各类院团要发挥这些作用,关键是要有优秀的剧目,特别是要有较多的优秀保留剧目。
我认为在剧目创作中,逐步积累保留剧目应该是一个核心的问题,新创剧目也必须以保留为目标。也就是说,创作演出一出戏不仅是为了当前的流行,而且要争取使它能够保留下来,这样才有价值,不能只为应付眼前一个演出或是评奖,演完了就扔掉。要创作能保留下来的剧目,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新创剧目一定有创新点,不然就等于没有增加什么。对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尊重,但绝不意味着不要创新,绝不意味着照搬传统。二是要坚持正确的导向和价值观,做到雅俗共赏。现在强调要反“三俗”,也就是庸俗、低俗、媚俗,但是绝不能反通俗。
童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研究员)
展演期间我看了国家话剧院的《向上走,向下走》,虽然导演、编剧、演员都名不见经传,但我认为如果我没看这个戏,将是一大遗憾。现在的青年人真是有创造力,把都市人生表现得那么生动、那么真实,非常了不起。国家话剧院的《最后的斗争》是他们的一个重点剧目。这出戏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一个是勇气,另一个是智慧。主创人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信心,但同时也具有忧患意识,所以他们在舞台上讲真话,把我们生活中非常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反映出来,从而引起更大群体的共鸣。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国家话剧院是中国话剧界的两大重镇,他们之间的竞争是良性的。我在想,如果让北京人艺推几个戏,他们会推什么戏?毫无疑问其中会有一个曹禺的戏。所以我认为,这次展演国家话剧院应该推出一些经典剧目,哪怕是一个。
仲呈祥(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文艺评论家)
2010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是调控当下人文和文化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今,我们的人文和文化生态环境已经出现了某些令人忧虑的失衡现象,比如重物质而轻精神、重经济而轻文化、重科技而轻人文、重个体而轻群体。在历史观上出现了某些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这些都是令人忧虑的。这次展演,就是要使这种失衡的人文和文化生态环境得到切实有效的调控,让人民群众生活在一种真正健康向上、繁荣兴旺的文化生态环境里,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真正所在。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化是浸润在民族肌体里的无处不在的软实力,要靠天长日久、日积月累、水到渠成,任何急功近利、操之过急、违背规律的做法都是对文化的破坏。现在经济发展了,大家兜里都有钱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这是好事。但是人之为人,就是因为人是一种高级的、理性的情感动物,不仅需要物质的享受,更须臾不可离开精神的享受。如果13亿人都挤在一条道上,朝着一个方向,为了GDP,为了金钱,开着车高速飞奔,那么这个民族撞车和翻车的日子可能就不远了。这次展演由政府部门牵头,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了党对文艺工作的引导作用,推出了一批优秀剧目,“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真正体现了一种文化自觉。
文化工作究其根本意义,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在政府部门的统筹安排下,全体文化工作者携起手来,精心营造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使每一个人都深入其间、感受心灵洗涤和灵魂净化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体现着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文明水准,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这次展演可以说带了一个好头,营造了一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提升中华民族素质的良好文化氛围。我建议各地有文化眼光和文化自觉的领导,都要重视这个问题。
我主张开放和包容,但要有一个底线,不要解构、削减、反对我们的价值取向,要符合我们的伦理道德底线。我们国家的文化事业就像一座宝塔,位于塔尖的肯定是那种经过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真正实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和谐统一的优秀艺术作品,因为塔尖的艺术作品起着引领航程的作用。以先进文化引领民族文化前行,不是一句空话。但如今某些地方出现了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利用市场作用和强势媒体,把本来只能在塔座里占一席之地的东西强行推到塔尖,而把本来应该在塔尖的东西挤到了塔座,甚至推出了塔身。这次展演,我觉得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匡正。
林毓熙(国家京剧院原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繁荣艺术创作,不断催生和积累更多更好的、能够代表国家艺术形象,反映时代精神和正确导向的精品力作,是国家艺术院团的根本任务。这次展演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国家艺术院团经过体制机制改革所取得的显著成绩,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家艺术院团以新的视角、新的理念,从战略高度审视文化,开拓国家艺术院团建设新局面的信心和决心。
我想着重讲一点意见,就是对优秀保留剧目的催生和积累。这次展演对优秀保留剧目和新创作剧目分别评奖,其奖项设置的导向正是要在优秀剧目的创作和积累上,彰显国家艺术院团的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剧目的创作和积累是剧院的生命力,优秀剧目的积淀和传承是剧院实力的标志。正是那些激扬着创作者创造活力和智慧的优秀剧目,构成一个个脚印,划出了几代创造主体的生命轨迹,以其历史文化底蕴及审美价值,充分发挥艺术本体的魅力,经过历史的筛选和观众的检验而活力四射。
优秀保留剧目需要传承和传播。按照“人在戏在”的戏曲艺术规律,优秀剧目代代相传,要使其具有相对稳定的品格,但传承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时代发展而创新。要让优秀剧目蕴含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不断传播过程中延续艺术生命力。
黄维钧(《中国戏剧》原副主编)
我觉得这次展演是一个新举措,很有新气象,很有价值。我看了话剧和儿童剧,觉得心满意足、感慨良多、受益匪浅。国家话剧院的4台戏,充分体现其秉承传统,依托实力,打造精品力作,同时实验、探索引领戏剧新潮流的剧目方针。4台戏中使我欣喜并震撼的是《这是最后的斗争》,因为这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面生活、观察深入,思考深刻、正视问题,勇于揭示而又导向鲜明的现实主义之作。该剧视野开阔、结构紧凑、演出上乘、形象生动,塑造的几个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由此产生的示范作用,不可小觑。人们批评泛娱乐化现象,反对“三俗”,光靠口诛笔伐是不行的,要用真正丰富多采的优秀剧(节)目去满足观众健康的娱乐和审美的需要。国家话剧院的示范和导向做得好。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三集连续剧《西游记》,使人喜出望外,不仅好看,而且耐看,除了观赏价值,在创作(改编)方法与演出方式上都有宝贵经验值得汲取。在当今颠覆、拆卸、曲解古典名著大行其道之时,这部连续剧采用了“忠实于原著精髓,将古典名著与现代艺术手段融为一体的创作方针”,奠定了该剧成功的基础。
康式昭(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
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是文化界一件大事,也是首都舞台的一大盛事。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集中展示这么多优秀剧目,我觉得多年不见。对我来说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艺术享受的过程。
保留二字,应该是剧目的最高境界。因为舞台艺术是一个活体艺术,不同于案头读物,它必须活在舞台上,世世代代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灵的启迪和身心的愉快,这是舞台艺术生命力之所在。舞台艺术每一次演出,都是一个新的创造,都有细微的不同。对于有成就的艺术家来说,每一次演出都应该努力追求新的提高、新的呈现或新的处理。所以,我们要让优秀剧目(无论是新创的,还是过去流传下来的)留得下、立得住、传得开,以此作为从事戏剧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而不能把获奖作为最终目标。如果得奖是为了向各级领导交差,万事大吉后就封箱退出舞台,就从根本上违背了戏剧艺术创作的目的,偏离了应该遵循的方向。这奖那奖,保留是最好的奖;这碑那碑,口碑是最好的碑。
罗斌(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这次展演全方位显现了舞台艺术“国家队”与“排头兵”的形象和实力,使人们看到了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的全面加速与繁荣文艺创作的全新气象。参加展演的7部歌舞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规格”与“国家品格”,发挥了导向性、代表性和示范性作用。
在我看来,这些年来中国舞并没有多少市场,现有的市场只不过是行业内的一个大Party。要么是通过各种渠道来看免费演出,要么是圈内人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现在的中国舞蹈创作非常的圈内化,非常的形式化,这简直成了中国舞蹈创作的一个瓶颈,或者说是它的命门。现在学编导的学生可以编无数个动作的组合,但对于塑造形象却几乎没有概念。舞蹈的技法可能很漂亮,但是没有人能够看得懂,甚至连编导自己都看不懂。所以我们现在迫切需要的是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以及用人文精神统辖舞蹈创作。
这次展演里涉及中国舞的部分,我认为也要打个问号。但这次展演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尝试,这对舞蹈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我希望这种展演每年都有。
王祖皆(总政歌剧团原团长、艺术总监)
这次展演是近年来国家艺术院团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集体亮相,充分展示了新时期国家艺术院团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繁荣文艺创作的最新成果,充分发挥了舞台艺术“国家队”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所具有的重要的导向性、代表性和示范性作用,也是一次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抵制“三俗”的实际行动。
我认为,应该确立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价值观,保持文化的定力,增强文化的自信。文化担负着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质、激发奋斗精神的作用,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没有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力量的凝聚,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各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还有一个思考,就是应该把艺术和娱乐区分开来。社会需要娱乐,社会更需要艺术。一个社会的总体文化素质,总是以主流文化为导向,才能逐渐形成全社会的健康文化倾向。对于国家艺术院团而言,除了个别具有娱乐性的品种以外,应该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用经典作品的精彩演绎,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庸俗、低俗和媚俗之风。
周传家(北京联合大学文学系原主任、教授,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
这次展演活动充分展示出新时期国家艺术院团崭新的精神面貌和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风采,不仅极大地丰富、提升了首都艺术舞台,而且将以高端艺术水准和巨大的辐射影响力,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作用。参演剧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门类齐全、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充分体现出唱响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导向和格局。
舞台繁荣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我们必须彻底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毅然抛弃图解概念、主题先行的创作理念,对史料深入考辨、认真研究,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有切肤之感,保持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审美激情,使作品具有历史文化的厚度和丰富性。
此外,我们还需要更多贴近现实的原创新作,为此必须解放思想,放飞心灵,大胆拥抱生活,抛弃平庸的艺匠心理和雷同的创作模式,焕发出自由奔放的艺术创造力。
刘麟(中央民族乐团艺术创作室主任)
这次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让我觉得很兴奋,因为这是真正按照艺术规律来做我们想做的一件事情,让很多艺术品种都回归了它的本体。我提一个建议,展演要搞好,文艺批评一定要跟上。这种文艺批评是符合艺术规律的、真正的艺术批评,既要评好也要评坏,既要说成绩也要说问题。
现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让世界瞩目,而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所以一定要把文化建设摆到议事日程上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次展演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尽管存在一些问题,尽管并不完美,但是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明确了我们要提倡什么、弘扬什么,以及我们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