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局长 罗向军
金秋九月,全国评剧界翘首企盼的第七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即将在河北唐山举办。本届艺术节由文化部艺术司、河北省文化厅、唐山市人民政府主办。艺术节期间,将有来自东北、华北地区的13个评剧院团参加演出。同时,还将举办评剧艺术研讨会、评剧票友大赛等活动。
自2000年以来,中国评剧艺术节已连续在唐山举办了6届。评剧艺术节搭建的评剧艺术交流和展示平台,在促进评剧艺术发展、培养评剧艺术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纵观前6届评剧艺术节,中国评剧院、天津评剧院、沈阳评剧院、黑龙江省评剧院、吉林长春评剧院、石家庄市评剧院青年评剧团等大大小小四十几个省市级及县级和民营评剧团,创作演出了一大批各种题材的优秀剧目,如中国评剧院的现代戏《马本仓当“官”记》、革命历史剧《红岩诗魂》;天津评剧院的新编历史剧《狗不理传奇》、《寄印传奇》;黑龙江省评剧院的革命历史剧《半江清澈半江红》;沈阳评剧院的农村题材现代戏《疙瘩屯》;本溪市戏曲剧院的现代戏《女人是座山》;石家庄市评剧院青年评剧团的历史故事剧《胡风汉月》;唐山市评剧团的新编历史故事剧《香妃与乾隆》、革命历史题材剧《红星谣》;唐山市丰润区评剧团的红楼系列剧《刘姥姥》、《贾母》等等,这些剧目竞相争艳在评剧艺术节舞台上,为观众献上了一台台光彩夺目的文化大餐,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同时,通过连续举办多届评剧艺术节,培养涌现了一大批优秀评剧人才,如沈阳评剧院二度梅花奖获得者冯玉萍、天津评剧院二度梅花奖获得者曾昭娟、石家庄市评剧院青年评剧团二度梅花奖获得者刘秀荣以及中国评剧院梅花奖获得者宋丽、韩剑光,唐山市梅花奖获得者罗慧琴、张俊玲等。这些人才的涌现,在评剧队伍的发展壮大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应当说,前6届评剧节的举办在评剧新剧目创作、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促进评剧艺术发展,文化部和各相关省市党委、政府和评剧院团做了大量工作。近年来,唐山市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改革文化体制,建立有利于戏剧艺术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改革,搞活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09年,按照中央和河北省、唐山市的要求,唐山市在市直5个院团(京剧、评剧、唐剧、皮影、歌舞)基础上,组建成立了唐山演艺集团公司。演艺集团公司完全实行企业化管理。人员进出及分配方式完全自主,面向全国招聘各类人才。公司人员收入将与工作人员的水平、工作量、业绩等直接挂钩。演艺公司的成立,将有效解决阻碍评剧艺术发展的体制和人才问题。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创作和演出。为促进唐山演艺业发展,唐山市于2009年将鼓励剧团创作、演出的基金增加到850万元。
培育市场、扩大宣传,创建有利于评剧艺术发展的社会环境。为让更多的人了解评剧、喜欢评剧,唐山市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一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和评剧艺术节期间,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体以及通过举办展览、讲座、咨询、演出等,广泛进行宣传。二是送戏进社区、进厂矿、进企业、进校园、进集镇、进乡村。在举办唐山市社区文化艺术节和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的过程中,市县两级文化部门组织文化单位、专业和业余演出人员,分赴到全市多个地区,让人民群众免费欣赏评剧等优秀节目。在每年近万场的群众文化活动和几十场的大型演出活动中,评剧都是主打项目。三是组织评剧名家进校园、进课堂,向学生们讲授评剧知识、表演评剧片段,让学生们认知了解评剧艺术。四是举办评剧票友大赛、剧本创作大赛,引导和鼓励人民群众参与评剧创作和表演,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举办评剧票友大赛,涌现了许多好的业余评剧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