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非遗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地方文化

第4版
环球参考
  标题导航
千年莆仙戏今陷困境
张明智:唱了60年大鼓退休前再演百场
“80后”女大学生回陕北当民俗艺人
图片新闻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在深圳隆重举行
2010年两岸文化论坛在台北举行
甘肃新疆“花儿王”激情对唱
树皮衣所剩不多 张卫平寻求指教
山东枣庄:根雕奇石年产值两千万
贵州古法造纸无人愿学




 中国文化报 >  2010-09-07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80后”女大学生回陕北当民俗艺人

    肖 欣

    在西安渭南师范学院念了4年美术专业的陈红梅今年8月回到陕北小镇安塞,在自家的砖窑洞小院里剪窗花、打腰鼓,当起了地道的民俗艺人。

    陈红梅的家乡安塞地处西北黄土高原,是人口不足17万的内陆小镇。这片黄土地上孕育的“安塞剪纸”和“安塞腰鼓”却因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和质朴奔放的民俗特色名扬海内外,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千百年来,当地人习惯把生活唱进民歌里:“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随意)铰的。”在陈红梅心中,母亲侯雪昭就是民歌里那个“一顶一的巧女人”。57岁的侯雪昭是土生土长的安塞农妇,就因为剪纸绝活,她曾随国家代表团出访过10多个国家。红梅说:“妈妈的手艺来自外婆的口传心授,6岁的时候,我也开始跟着妈妈学剪纸”,虽然在贪玩的年纪里也曾耐不住寂寞,但是“家庭的熏陶和母爱的付出,让我没有理由不去接受这些传统技艺”。上大学时,这些技艺让陈红梅头上有了很多光环。她连年都是运动会开幕式百人腰鼓表演的总教练,学校的晚会上,总会有她展示剪纸才艺。

    一面是城里人、外国人对民俗文化的追捧,另一面,却是村里的姑娘小媳妇们“宁愿打麻将也不愿意学手艺”。“妈妈就自己免费开培训班,还请来她的老师来讲课,一个一个打电话通知”。第一期培训班来了70人,原定50人的课堂都坐不下了。陈红梅觉得这得益于妈妈平日的好人缘,现在侯雪昭的培训班已经开进了中小学和军营。剪纸、民俗画的销售和腰鼓演出为红梅一家和村里的艺人们带来了每年几万到十几万的可观收入,“作品是销售的,但培训一直免费”。

    有媒体称红梅家则是开在小镇的民俗工厂。对此,红梅很矛盾,“说我家是工厂,我不知道是想说我家把剪纸艺术传承得好呢,还是想说我家把剪纸商品化了”。红梅现在更关心的是如何学以致用,精进技艺。去年,在她的提议下,母女二人以“奥运福娃”为主题创作了大型剪纸作品,把时代元素糅进传统技艺里,令人眼前一亮。目前,红梅正专心创作她的第一幅独立“巨作”:用90米的剪纸讲述党的发展历程,为建党90周年献礼,这幅作品会更多地运用传统元素。在红梅看来,“创新是在原有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革,我会把他们都结合起来,但我不会摒弃传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